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此地,筆者不禁要說:兩千年後的我們在為虞姬傷感之餘,是不是應該更深入、更全面地審視一下這個人物呢?

第27章 李廣為何不得封侯

飛將軍李廣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式的悲劇人物,他自“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一生戎馬倥傯,名揚漢匈兩國,卻至死不得封侯。後人為之不平,為之惋惜,為之嘆詠,“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騰王閣序》中更是寫出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千古名句,進一步把飛將軍的悲劇形象定格在人們的內心深處。

那麼,李廣為何不得封侯呢?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在任隴西太守時殺過已經投降的800名羌人。此論源於李廣請教的一位相面先生王朔之言,明顯帶有因果報應的宿命論色彩,雖在日本史學界相當流行,但屬於不攻自破的謬說。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胸懷不夠大度,公報私仇,找藉口殺了曾經輕侮過他的灞陵尉。此說似以小節論大端,難以令人信服,古往今來重大節而失小節的人中成功者多矣!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治軍不嚴,非也。李廣帶兵作戰時雖然不講軍陣,表冊文書大多省略,但他對關係士兵生死、百姓安危的征戰大事還是非常嚴肅謹慎的。南宋大學者葉適曾對此作出辯駁:“李廣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論之,固非矣。”就是說,李廣用兵有自己高明而獨到的一套方法,不能以常理看待。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是“常敗將軍”,此論尤其荒謬。試想,匈奴兵將畏之喪膽,譽之為“飛將軍”的李廣怎麼可能是個“常敗將軍”呢?如果真的如其所言,王昌齡就不會高唱“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盧綸也不會寫出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塞下曲》。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不是軍事全才。此論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漢武帝時期並非軍事全才而得以封侯者大有人在,而且這些人在疆場血戰上遠遠遜色於李廣。

李廣不得封侯實在是因為他只有一隻眼。

如果李廣只有一隻向上看的眼,他也很可能得以封侯,從古至今,靠阿諛奉承、吮瘡舔痔而封侯者可謂數不勝數。但我們的飛將軍李廣卻只有一隻向下看的眼,他和兵士親如兄弟,“得賞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他對百姓關愛有加,以至於他自刎而死時,全國的百姓為之痛苦流淚。

如果李廣像衛青一樣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或者像李廣利一樣是漢武帝的大舅子,那麼,即使他缺少一隻向上看的眼,也照樣能封侯,可惜他沒有一個好姐姐或好妹妹。

李廣不僅不肯溜鬚拍馬,討好上司,而且不會察言觀色,順承上意,甚至還有些不羈與自負。既然你對皇帝不感冒,那皇帝對你不感冒就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了,再勇敢的將軍在皇帝面前也是弱者啊,除非你像麥克白一樣敢把皇帝拉下馬。

李廣的悲劇告訴我們:在絲毫沒有民主的封建社會中,要想官運亨通,仕途順利,出將入相,進爵封侯,一定要有一隻向上看的眼,因為在封建官場,向下看無足輕重,向上看舉足輕重。

第28章 李廣之死

筆者一直非常鍾愛李廣這一個歷史人物。

兒時筆者就能背誦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那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見此詩,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綿延萬里的長城之上,一座城池巍峨聳立,飛將軍李廣雄據其上,面對匈奴的大漠戈壁,保衛著身後的大漢河山,頭頂一面旌旗迎風飛展,上面繡著的“飛將軍”三個鮮紅的大字耀人眼目,動人心魄。

還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也是寫李廣的,那是中唐詩人盧綸的《塞下曲》組詩中的一首:“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短短二十個字,將飛將軍的箭法描寫得出神入化,鬼神皆驚。

後來,長大了,讀了王勃的《滕王閣序》,才知道飛將軍原來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戰功卓著,威震敵酋,最終卻未能得以封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成了人們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時永遠的痛苦與安慰。

後人如此懷念飛將軍,不僅在於他的戰功,還在於他的人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李廣的為人之道治軍之法幾近完美的詮釋了這句古訓。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描寫李廣:“廣廉,得賞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