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當代人可能體會更深。可是,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莊賈這個小車司機殺死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向章邯舉起了白旗。

大名鼎鼎,不可一世的陳勝王就這樣窩窩囊囊地死在了一個小車伕的手裡,真可謂“曾經重如泰山,死得輕如鴻毛”,令人哀之嘆之,不勝感慨之至。

第25章 不必為項羽惋惜

提到項羽,就會想起那支英雄末路、悲壯淒涼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到項羽,就會想起梅蘭芳與裘盛戎合演的《霸王別姬》,想起美麗的虞姬在急促緊張的樂聲中旋轉,旋轉,而後倒下,於是,玉山傾倒難再扶,落紅滿地如何收;悲痛欲絕的楚霸王一手撫劍,一手攬妃,聲聲“妃子”痛徹人心,早已是雙瞳欲裂,淚溼黃金甲。

提到項羽,就會想起李易安那首獨步古今,孤絕千載,令多少鬚眉自愧不如的烏江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言以概之,古往今來的中國人都為項羽扼腕,都為項羽感嘆,灑一把同情之淚。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為他惋惜。

項羽自然出身高貴,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他能征善戰,破釜沉舟,滅秦主力,但他的殘忍冷酷,簡單粗暴卻是難以辯駁、不能抹煞的,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兵,火燒秦朝華美宮室,殺死已經俯首稱臣的秦王子嬰,都是他大手一揮寫下的歷史“傑作”。

項羽自然不像劉邦那樣猜忌功臣,殘殺重臣,但他不識英才,不善用人,匹夫之勇過甚,英雄之氣不足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才導致韓信、陳平離他而去,智囊範曾含恨出走。

如果在四面楚歌聲中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是劉邦而非項羽;如果在叔孫通導演的登基大典上面南背北、君臨天下的是項羽而非劉邦,那麼,恐怕歷史上就會出現第二個荼毒百姓、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因此,項羽的悲劇實乃百姓之幸運,天下之幸運,歷史之幸運,同時也是他個人的幸運,正是這種悲劇感造就了項羽永垂不朽、千秋萬代的英雄形象。

所以,我們不必為項羽惋惜。

第26章 不要只為虞姬感傷

兩千年來,虞姬在億萬中國人心間一直是一個悽美哀怨的悲情美人形象。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軍被漢軍圍於垓下,項羽聞四面楚歌“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後人讀虞姬故事,每每傷感於她“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的忠貞,感動於她“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的痴情,卻忽視了她像烏騅馬一樣是始終陪伴在項羽身邊的,也就是說,項羽的所作所為她都親眼看到了,親身經歷了,那麼,我們就要發出這樣的疑問:項羽犯錯甚至犯罪時,虞姬為什麼一言不發呢?

整個戰國時期雖烽火連天,戰爭頻仍,但從來沒發生過屠殺平民的暴行,秦朝末年這一暴行的始作俑者正是虞姬深愛且日日相隨的項羽,此人曾經先後三次在襄城、城陽、咸陽大肆屠城,無論秦兵還是平民,一個也不放過,此外,他還有兩次殺俘的罪行,一次是在新安,坑殺秦軍降兵二十萬,一次是在破齊之後,活埋了大批已經投降的田榮部下。千萬生靈即將塗炭之際,陪在項羽身邊的虞姬為什麼一言不發呢?

不僅秦人痛恨項羽的暴行逆施,就連他擁立的楚懷王第二羋心也對其種種惡魔行徑始終心有餘悸,這個青年楚懷王曾對大臣、將軍們憂心忡忡地說:“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因了這番評價,項羽對他恨之入骨,先以“義帝”名目將青年楚懷王架空,之後又毫不留情地將他殺害。楚懷王被害之際,忠誠於國的虞姬為什麼一言不發呢?

作為一個心思縝密、感情細膩的女性,虞姬應該知道“亞父”范增對項羽一片深情、忠心耿耿,但在范增的逆耳忠言和妙計良謀一次次被項羽拒絕摒棄時,虞姬也沒有站出來勸諫,仍然保持著她一貫的一言不發的態度。

於是,虞姬不禁令人想到現在描寫漂亮女演員時常用的一個專有名詞——花瓶。

彼時彼地,虞姬一言不發。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