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帝國對技術革新的發展追求到了一種極限。
在最近數年中,有二十多項技術需要重點獎勵,首先是長江學府的胡綜和京都理工學府的蔣琛共同研製的長江紡紗機、襄陽織布機、江南軋棉機。
其次是京都農業學府趙勒的中華犁技術,中華犁根據其犁的坡面分為三種,一種是北方犁,其犁胸部較陡,翼部扭曲較小,碎土效能好,翻上能力差,適於耕熟地,是目前北方農業基地和黃河農業基地主要的鐵犁;第二種是南方犁,其犁體呈螺旋型,曲面胸部平坦,犁翼長而扭曲程度大,翻土能力強,而碎土作用差,適於開生荒地和粘重、多草、潮溼的土壤,主要用於南方的運用。第三種是淮安犁,主要在徐州、豫州、粱州和荊州北部運用,結合了南方犁和北方犁的雙重特點,在熟地和溼地上都可以使用,適合黃河和長江之間土地區域的耕種。
中華犁一般分為三架和六架,用的是三馬或者兩牛的同時拉動,配套的番索、犁轅都具有新技術特徵。
但是長江學府提出的免犁技術和思想是中華犁獲得技術革新獎的一個重大阻礙,長江學府的農業學者主張取消犁耕,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儘可能減少土壤耕作,並用作物秸杆、殘茬覆蓋地表,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由於在抑制農田揚塵、減少土壤侵蝕、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和節本增效等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加上目前國內勞動力缺乏,徐州和豫州的州治略臺已經開始強行推廣這種免犁耕種技術,而且長江學府的這種研究很早就在進行。如今已經取得了大量的經驗,形成了以長江學府為代表的免犁農業派,這個學派在國內整個農業內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學派,和中華犁學派是針鋒相對了五六年,互相批駁。
國內農業學比較著名的幾個院士都已經前往亞漢利亞洲探險去了,劉協也不太懂農業,不知道兩種技術到底哪種更先進,單純從技術上來講,中華犁無疑是一種技術革命,使整個帝國的農業耕種效率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但長江學府的免犁技術是一種軟技術,它沒有很顯著的技術特徵,沒有先進的勞動工具。只是一些理論和試驗結論,從長江學府提交的報告來看,好像免犁技術應該是世界農業技術發展的總趨勢才對,可劉協回憶自己在二十世紀的生活,好像當時的中國農業主體還是傳統地用了數千年的鏵式犁。
可不能因為這種映像就斷定鏵式犁技術是世界農業技術的未來。畢竟長江學府的報告是很清楚的,長江學府在荊州、揚州、興州和冀州選擇了二十二個比較典型本地地域特徵的農場和莊園進行試驗,六年的試驗結果下來,非常清楚的表明,免犁耕種狀態下。只要重視農肥、麥杆、碎草地施用和掩蓋土表,用撒播的方式耕種,試驗結果下,細耕細種還未必比得上免耕粗種方式,免耕種植技術下,由於重視農肥和土地保養,六年下來,土地的肥沃程度比較高,而且通常採用一年大豆四年稻的方式,由於大豆是固氮植物,確保土地含氮量的增加,促使了土地肥沃程度增加,在這種種植方式下,免耕地效果更佳,而且很少遇到農業災害,普遍可以達到旱滿保收的狀態,因為其對土地的破壞程度非常低,幾乎是越種越肥沃。
前幾年還經常遇到蝗災,所以免耕技術不太好控制推廣,這些年長江學府和京都農業學府聯手對蝗災和其他蟲害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冬初翻埂,人工養蛙,人工培育螳螂的剋制方法,對蟲害剋制程度大幅度提升,並且號召農戶保護蛙類生物,確保無蟲害。
在這種大趨勢下,免耕技術推廣已經全面展開,面前各州在長江學府和京都農業學府的勸說下,都有規模的推廣免耕技術。
單一從技術角度,中華犁確實是技術革新,可從農業發展趨勢上來看,大漢對免耕技術更加青睞。
免耕技術直接解決了大漢帝國地多人少的特徵,對於各農場和莊園來說,都是最適合的推廣模式。
免耕的兩大優點,其一是省工、省力。過去一到水稻種植季節,男人犁田,女人插秧,面朝黃土背朝天,頂著朝陽出,伴著星星歸,可以說插秧成了眾多農活中最忙、最累也最苦的一個工作,也是限制人口停留在土地上的最主要原因。免耕拋秧既能減輕勞動強度、又能節約成本,還能增產。其二,由於免耕拋秧技術對稻田不作任何翻犁處理,這對於保持土壤結構,保持水土不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可持續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這個方面免耕技術包括免耕拋秧和免耕撒種的種植方式,它都是一種遠勝於傳統技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