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考慮良久,最終決定對長江學府、京都農業學府中涉及免耕技術研究的三十二位學者和兩名博士授予華夏二十三年大漢帝國皇家農學集體成就獎,授予華夏二十三年大漢帝國技術革新菊花獎一等獎,而中華犁的主要研究者趙勒則授予了技術革新菊花獎二等獎。
由於帝國農學發展過程中,大量學者投入到農作物的研究和分類中,原有的五穀被打破,大漢現在主要的農作物有稻、小麥、大麥、大豆四種。黍和高粱基本淪為二類農作物,只有部分乾燥貧瘠地區和興州寒冷地區種植。
目前大漢農學和生物學對小麥的共同研究下,小麥分成冬麥和春麥,紅麥和白麥。硬麥和軟麥,隨著羅馬面包技術的湧入,紅麥的種植範圍在大漢帝國擴大數十倍。主要品種是土耳其紅麥和巴比倫紅麥,而白麥和春小麥種植面積則略有下降,主要品種是淮河流域的二月春和三月春兩大品種,而興州主要推廣的是春小麥。
大麥的種植上,分成了北方農業基地的春大麥區、藏州裸大麥區、黃河農業基地秋播大麥區,除了藏州,其他地區的大麥則主要用於牲口蓄養,尤其是牛馬蓄養上,主要以大麥為飼料,這也是從中亞地區對精馬培育吸納的技術。向國內農耕馬中佔據七成以上的新河西馬和馱馬主要品種遼東馬都是專門吃大麥和大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