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宜疏風清熱,風溼者宜祛風除溼。臨床還應注意寒熱之間的轉化兼夾。風寒侵表,久而化熱,應轉用疏風清熱法;寒包熱宜清解裡熱,散寒透表。衛氣通於肺,治療風邪感冒,配合使用桔梗、杏仁宣肺達表,可以提高療效。

寒邪為病,治療用藥的原則是辛熱散寒。寒在表者,宜發汗解表,用麻黃湯。寒邪直中於裡者,宜溫中散寒。因寒邪傷及陽氣,故還應注意回陽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暑邪傷人,常易耗氣傷津,故在清解暑熱的同時,須顧護津氣,用西洋參、麥冬等甘寒益氣養陰之品。暑易夾溼,如兼見身熱不解、睏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溼之品,否則暑熱難解。

外溼致病當分清溼在衛表還是在經絡,在衛表者宜芳香化溼解表,並注意配伍宣達氣機藥,使氣行溼化;溼在經絡關節者,往往兼夾風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風勝溼藥。且溼無定體,每因與寒、熱相合而異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溫燥重在辛涼,適當加用沙參、梨皮等養陰生津藥;涼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養陰藥。

外感六淫之火多為火毒相併,充斥三焦,治宜瀉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腑洩熱藥,則可導熱下行。火毒之邪傳變迅速,易於內閉心包,入血動血,故當密切注意病情演變轉化,及早使用清心涼血開竅藥物。

第二節內生五氣病證辨治概要

內生五氣,是指內風、內寒、內溼、內燥、內火,是在疾病過程中由於人體氣、血、津、液和臟腑生理功能的異常,從而產生類似風、寒、溼、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現象。這五種病理因素致病所表現的證候,與外感證候似是而實非,故予專節敘述。

【辨證論冶】

一、內風

內風主要是肝經病變的一類證候表現,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為風木之髒,主藏血,主筋。肝病則風從內生,稱為“肝風內動”。肝風常夾痰火為患,若風、痰、火相互搏結,隨氣上逆,輕則頭暈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顫,重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如《素問·調經論》所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即是指此證候而言。內風的病理屬性當分虛、實兩端。屬虛者為陰虛血少,筋脈失養,或水不涵木,以致虛風內動;屬實者為肝陽化風,或熱極生風。但虛實每多兼夾,因陽亢與陰虛可以互為因果,引動內風。

1。肝陽化風

症狀:頭暈目眩,肢體麻木,肌肉瞤動,震顫,或頭痛如掣,言語不利,步履不實,面赤,甚則突然昏僕,口眼歪斜,不省人事。舌紅苔薄,脈弦。

病機:肝陽上旋,陽亢化風。治法:平肝息風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鎮肝息風湯加減。前方功能平肝息風;後方以育陰潛陽、鎮肝息風為主。

藥用天麻、鉤藤、白蒺藜、菊花平肝息風;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潛陽息風;生地、白芍養陰柔肝;黃芩、山梔清肝洩熱。

若陰虛明顯,口乾,舌紅少苔,脈細弦,加龜板、玄參、麥冬滋養陰液。

2。熱極生風

症狀:壯熱如焚,頭痛,兩目上視,手足抽搐,項強,甚則角弓反張,神志不清。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病機:邪熱亢盛,傷及營血,內陷心肝,扇動內風。治法:清熱涼肝息風。

方藥:羚角鉤藤湯加減。本方清肝息風止痙,治熱動肝風,高熱抽搐等症。

藥用羚羊角、石決明、鉤藤、丹皮涼肝息風;黃連、山梔、龍膽草清洩三焦火熱。痰多加天竺黃、膽星、川貝清化痰熱;抽搐甚加全蠍、地龍息風止痙;若大便燥結者,宜配合調胃承氣湯,加大黃、芒硝攻下洩熱,釜底抽薪;若神昏,另服安宮牛黃丸清熱開竅。

3。陰虛風動

症狀:顏面潮紅,精神疲倦,手足心熱,四肢瘛疚,肌肉啁動,口乾舌燥。舌紅絳,少苔,脈大無力。

病機:陰血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

治法:滋陰養血,柔肝息風。

方藥:大定風珠、補肝湯加減。前方滋陰息風,治熱灼真陰,虛風內動之證;後方以補肝養血為主,治肝腎不足,陰血虧損之證。

藥用生地、熟地、白芍、當歸養血滋陰柔肝;木瓜、麥冬、甘草酸甘化陰;生牡蠣、石決明、鱉甲、龜板潛陽息風。

如真陰虧耗可加阿膠、雞子黃滋填陰液。

二、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