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防風、桂枝祛風勝溼而通絡;木瓜、五加皮、晚蠶砂除溼活絡。

腰背和下半身酸重疼痛,加獨活、木防己祛風除溼。

3。溼毒浸淫

症狀:面板疥癬、瘡癤、皰疹,腳生溼氣,區域性瘙癢,流黃水,或見尿濁,女子帶下腥臭。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溼毒鬱表,浸淫肌膚。治法:化溼解毒。

方藥:二妙丸加味。本方功能清熱燥溼,用於溼熱走注,筋骨疼痛,或溼熱下注者。

藥用黃柏苦寒清熱;蒼朮苦溫燥溼;苡仁、土茯苓利溼解毒。

若為疥癬、瘡毒等面板病者,又當加入地膚子、白鮮皮、苦參、黃連、忍冬藤等清解溼毒之品。

五、燥

燥為秋令主氣,故燥邪為病,多發生於氣候乾燥、溼度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溫燥和涼燥之別。初秋有夏火之餘氣,燥與熱合,出現類似風熱的症狀,則為溫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合,出現類似風寒的症狀,則為涼燥。

外感燥邪,既具有外感病臨床表現的一般特徵,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經,耗傷津液的症狀,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燥勝則幹。”

1。溫燥

症狀:頭痛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少痰,咳痰不暢或痰中帶血,口渴喜飲,唇乾咽燥,心煩,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燥邪襲肺,肺津受傷。治法:清宣涼潤。

方藥:桑杏湯加減。本方清潤宣肺,治燥熱傷肺之感冒、咳嗽。

藥用桑葉、杏仁、豆豉宣肺透邪;貝母化痰;梔子清熱;沙參、天花粉、蘆根、梨皮養陰保津。

若燥邪化火,傷及肺陰者,治當清肺潤燥,可用清燥救肺湯。藥用杏仁、桑葉、枇杷葉疏邪利肺止咳;石膏、麥冬清火生津;人參補益氣陰;阿膠、麻仁滋陰潤燥。

若為腸液乾燥而大便乾結者,可用鮮生地、鮮石斛、鮮首烏等以滋液潤腸。

2。涼燥

症狀: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無汗,咽乾唇燥,乾咳痰少,痰質清稀。舌乾薹薄,脈象浮弦。

病機:涼燥束表,肺氣不利。治法:宣肺達表,化痰潤燥。方藥:杏蘇散加減。本方溫散潤燥,治涼燥咳嗽。

藥用蘇葉、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潤燥;陳皮、半夏、茯苓、枳殼化痰止咳。

如惡寒重,可加蔥白、淡豆豉解表;咳嗽痰多,或素有痰飲者,可加紫菀溫潤化痰;咳痰不多,可去半夏、茯苓。

六、火

外感之火由直接感受溫熱邪氣所致,火邪甚於溫熱,兩者性質相似,所以有“溫為熱之漸,火乃熱之極”的說法。而風、寒、暑、溼、燥入裡皆可化火,稱為“五氣化火”,如四時感邪之春傷風、夏傷暑、長夏傷溼、秋傷燥、冬傷寒,蘊結不解,均可化火。

火為陽邪,發病急驟,變化較多,病勢較重,表現為熱證、實證,且最易耗傷陰津,可見高熱面赤,口渴引飲,煩躁不寐。火性陽熱,易生風動血,如火熱燔灼肝經,耗傷陰液,使筋脈失養,而致肝風內動,稱熱極生風,可見高熱、抽搐、項強、角弓反張等症狀;火熱太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種出血證,如吐血、衄血、咳血等。

火性躁動,可擾亂神明,如內陷心包可見神昏譫妄、不省人事等症;火熱內擾,心神失守,可出現煩躁不安等精神失常症狀。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火熱熾盛

症狀:高熱煩躁,面紅目赤,氣粗,口渴飲冷,口臭,便秘,溲赤,或斑疹吐衄,或神昏譫語,直視,痙厥。舌尖紅絳,舌苔黃膩,或燥黃起刺,脈滑數或滑實。

病機:火毒壅盛,充斥三焦。

治法:瀉火解毒。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本方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用於火熱邪毒熾盛之病證。

藥用黃連、黃芩苦寒瀉火解毒;生地、玄參滋陰涼血;丹皮、紫草、山梔清熱涼血。

神昏,可用牛黃清心丸清熱解毒,清心開竅;熱甚動風,加羚羊角粉、鉤藤清熱息風;熱甚動血者,加白茅根、紫珠、茜草清熱涼血止血;如火熱內閉而腑實便秘者,用牛黃清心丸配合調胃承氣湯以清心開竅,通腑洩熱。

【臨證備要】

外感風邪的治療原則為疏風解表,但由於風邪往往兼夾其他外邪而致病,故應針對兼夾的病邪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屬風寒者宜疏風散寒,風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