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寒是機體陽氣不足,寒從內生的一種表現,由脾腎阻虛而生,屬虛證,故又稱為“虛寒”。其中尤其以腎陽虛衰為主,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其運化功能的發揮,主要依賴腎陽的溫煦。若腎陽虧虛,命門之火衰微,則“釜底無薪”,脾陽亦不能健運,表現為脾腎陽虛的證候。
1。陰寒內盛
症狀:形寒怕冷,四末不溫,甚則四肢逆冷,嘔吐清水,或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呼吸緩慢,口鼻氣冷,或神志遲鈍,面肢浮腫。舌淡,苔白滑,脈沉細。
病機:陰寒內盛,陽氣虛衰。治法:助陽祛寒。
方藥:四逆湯加減。本方有回陽救逆的功效,治寒盛陽衰之證。
藥用熟附子大辛大熱,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乾薑、良姜、蓽茇、吳萸、肉桂溫中散寒。
若伴見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症情較險者,可選用通脈四逆湯為主方,重用乾薑以溫陽守中。
2。脾腎陽虛
症狀:面色蒼白,腰膝酸冷,或嘔惡頻作,脘腹冷痛,畏寒喜暖,或五更洩瀉,小便清長。舌淡胖,邊有齒印,脈沉細無力。
病機:脾腎陽虛,陰寒凝結。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減。本方溫補脾腎以祛陰寒,治脾腎陽虛所致胃痛、腹痛、嘔吐、大便溏洩等症。
藥用人參、乾薑補益脾氣,溫運脾陽;附子溫腎散寒;白朮燥溼健脾。
伴嘔吐者加吳萸、生薑;伴五更洩瀉者加補骨脂、肉豆蔻;脘腹冷痛者加肉桂。
三、內溼
內溼係指內生之溼,與脾有密切關係,故有“脾虛生溼”及“溼困脾運”等說。內溼的形成,多因素體肥胖,痰溼過盛,或因飲食失節,恣食生冷,過食肥甘,縱飲酗酒,或飢飽不節,內傷脾胃,以致脾的運化、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聚而成溼,且可隨病因及體質的不同,而有寒化、熱化之分。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內溼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內溼與外溼雖有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又常相互影響。外溼致病,多犯脾胃,導致脾失運化,溼從內生;而脾失健運,又容易招致外溼的侵襲。
內溼與外溼在病理特點方面具有相同之處,如黏滯而固著,不易速去,溼性重濁、趨下等。但內溼黏膩,更易阻滯氣機,導致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若溼鬱化熱,或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