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綎大人率川兵5000來到開城,現在城外。”“好啊,這個劉大刀,正等著他來呢。”李如松聞報精神一振,“有請!”當即率眾將迎出城去。

出了城走不多遠,只見纛旗展處,驍騎隊裡一員頭頂紅纓戰盔,身披唐猊精鎧的虯髯大將翻身下馬,正笑著張開雙手走過來;李如松亦下了馬,含笑迎上前,二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注:五軍營是明代京師三大營之一,另兩營為三千營和神機營,李如松曾任神機營副將,與劉綎是莫逆之交。)

“子茂兄,自京城瓊樓一會,別來無恙?”劉綎拍著李如松的背道。

“人還行,酒量可不行了,省吾老弟,你在南邊打得緬甸人落花流水,今日又來助我平倭,中華戰事,從南到北沒有你不來的。”

“別提了,朝廷裡那些書生,邊關有事時慌得不得了,等俺打了勝仗,不說封賞,卻只彈劾俺縱兵擾民,官職一下子捋到遊擊將軍,要不是東征,恐怕現在還翻不過身呢!聽說平壤一戰,我軍大挫倭人銳氣,可喜可賀啊!”

“呵呵,這回你來得晚了些,朝廷已經決定封貢東瀛了,我看你啊,還是從哪來回哪去吧。”

“這算什麼?上千里路趕過來,卻又不打了,真是氣悶。”二人邊說邊進了城,楊元、李如柏、李如梅等紛紛和劉綎見過,眾人不是聞名就是舊識,笑談一番,說起議和一事,均是嘆息不已。

“省吾,你遠道而來,我和你說說,倭人現在正準備放棄王京南逃,我打算追擊他們!”“噢?”劉綎又驚又喜,不由道,“好是好,可是朝廷若知道了,豈不怪罪我等?宋大人怕也不會同意咱們這麼幹。”

“怕什麼,大不了丟官,還能砍了咱的腦袋嗎?說好四月初八倭兵退出王京,他們現在才退,已經算違了合約,且不返還朝鮮王子,我們不追擊還等何時?”

“不錯,先前倭賊固守王京,咱們兵少打不得,若是野戰,咱們都是騎兵,且有大炮助陣,想想看,兩萬騎兵衝殺過去,倭人怎麼抵擋得住啊!”李如梅也道。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子茂兄,倭賊碰到你這麼個殺星,可算是走背運了。”劉綎放聲大笑,又道,“沒說的,請兄下令吧,弟願做先鋒,殺倭賊一個血流成河!”

“好!最不濟也要把倭賊趕到海邊去,盡復京畿兩道。”李如松讚了一聲,當下與眾將商定好作戰方略。

4月16日,備倭經略大臣宋應昌從平壤來到開城,1593年4月17日,日軍開始撤出王京,李如松與宋應昌率明軍入城,檢查倉粟,尚有4萬餘石,芻豆大略相等。安撫粗定,意欲乘倭退歸,待勢尾追。

日軍在小早川隆景的佈置下步步為營,以火槍隊斷後,數萬人交替掩護撤退,劉綎及查大受、祖承訓等明軍將領自後緊追不捨。

明史《劉綎傳》中對這一段說得非常生動:綎趨尚州烏嶺。嶺亙七十里,峭壁通一線,倭拒險。別將查大受、祖承訓等間道逾槐山,出烏嶺後。倭大驚,遂移駐釜山浦。綎及承訓等進屯大邱、忠州,以水軍布釜山海口,朝鮮略定。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日軍從王京撤兵只是權宜之計,本打算繼續霸佔朝鮮南方,但是明軍採取了積極的進逼戰術,巧妙地突破烏嶺天險,最終迫使日軍腹背受敵,不得不退守到朝鮮半島最南端的沿海一帶。宣祖李昖在宋應昌的陪同下興奮地返回王京故都,自此朝鮮國土十復八九,戰事告一段落。

朝鮮戰爭的初戰告捷,有正反兩方面意義,一方面在明軍強有力的打擊下,讓豐臣秀吉明白了侵略大陸的企圖不可實現,4年後雖然勉強發動了第二次侵朝戰爭,結局卻仍然以更加慘痛的失敗而告終。朝鮮人民則對中國產生了無限的好感,加之後來的多次朝鮮戰爭,這種鮮血凝聚的友誼,直到今天依然湧動在兩國人民的心底。

但是對朝鮮統治者來說,壬辰戰爭的勝利卻使其產生了一種錯覺,作為明廷的屬國,如果有大災難,只要嚮明一面倒,就將責任移了給人,豈不輕鬆?而不是想著如何知恥後勇、自立自強。這種依賴思想,讓朝鮮在今後400年裡吃盡了苦頭,直到甲午戰爭中,清兵在平壤仍然需得獨自面對兇悍的日軍,而得不到朝方的半點支援。

言歸正傳,日軍一路南撤,經過朝軍堅守的晉州時,十幾萬軍隊合圍,將城池攻破,然後展開了一輪大屠殺,朝鮮軍民6萬餘人慘遭屠戮,宣祖北逃時藏在這裡的所有國庫珍寶亦被擄掠一空。

(注:在《日本戰史の朝鮮戰役》一書中,作者為日軍的屠城行為這樣辯解:“然而,這是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