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機擋風玻璃的除冰裝置”這個課題。

當時,加州理工學院可以挑選一個課題。馮·卡門認為這個課題富有挑戰性,建議米立肯院長選擇這一課題。於是,試製這種火箭的任務,就落在加州理工學院馮·卡門教授頭上。為了保密,這項研製計劃的代號為“JATO”。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馮·卡門敢於攬下“JATO”這個事關美國國防的任務,不僅因為他對火箭有著多年的研究,而且他手下有那麼一個“火箭俱樂部”。

在馮·卡門的門生之中,最早對火箭發生興趣的是馬林納。他來自波蘭,比錢學森小一歲,是航空工程研究生。馬林納的興趣廣泛,大約是從小讀了法國科學幻想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對火箭情有獨鍾。馬林納也酷愛繪畫。馬林納還是美國共產黨黨員。後來為了避免在美國受到*,移民到法國,乾脆放棄航空工程專業,當起現代派畫家來了。1981年11月9日,馬林納在巴黎病逝。

1936年初,在實驗室例行的週末學術討論會上,馮·卡門的助手史密斯作了一場關於火箭推進飛機可能性的報告,報告主要引用奧地利工程師的歐根·桑格爾所做的研究。當地帕薩迪納的報紙發表的馮·卡門的另一位助手維廉·玻雷的文章,很快吸引了兩位“火箭迷”帕森和福爾曼。他們找到了馮·卡門的實驗室,結識了“火箭迷”馬林納和史密斯。

在馬林納的提議下,1936年2月這四位“火箭迷”組成了“火箭俱樂部”,又叫火箭社、火箭小組,馬林納成了頭兒。

火箭俱樂部中的四個“火箭迷”,各有所長,馬林納和史密斯是航空工程研究生,負責總體設計,化學專業的帕森負責製造火箭燃料,而福爾曼則擅長機械製造。

錢學森來到加州理工學院之後,分配到一間小實驗室,這間實驗室是他跟史密斯共用。史密斯知道錢學森的數學功底很好,就把他也拉進了火箭俱樂部。於是,火箭俱樂部的成員從四個發展到五個。

錢學森後來回憶說:“馬林納這個人很聰明,小組的其他幾個人動手能力很強,但他們在理論上不怎麼行,於是找到我,要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理論和計算問題。”

這個火箭俱樂部,是這麼幾個學生自發組織起來的研究火箭的小組。更準確地說,是研製火箭的小組。可是,研製火箭需要資金,而火箭俱樂部的五個小夥子都是熱情有餘,財力不足。

到了1937年1月,氣象系的研究生阿諾德成為火箭俱樂部“編外成員”,才使資金問題有了著落。所謂“編外成員”,是因為阿諾德的氣象專業跟火箭沒有什麼關係,他對這個俱樂部產生興趣是因為在校園裡聽了馬林納的一次演講,知道他們缺乏資金,而他在募捐方面有“辦法”,便承諾為這個俱樂部募集一千美元——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字。阿諾德提出了他的“條件”,他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希望在火箭發射時能夠讓他拍下壯觀的畫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加盟“火箭俱樂部”(2)

火箭俱樂部在很爽快地答應阿諾德的“條件”的同時,也對他心存疑慮:這傢伙別是吹牛專家吧!

阿諾德倒是說到做到。過了些日子,他真的把一包用報紙包裹著的美元送到馬林納手中。馬林納開啟一看,整整一千美元,只是其中有不少是一元一張的美元,這恰恰表明阿諾德是辛辛苦苦募捐而得。馬林納差一點被感動得掉下眼淚!

火箭俱樂部自從有了這一筆啟動資金之後,五個小夥子真的開始設計、製造火箭了。他們從附近工廠的廢料庫、垃圾場裡挑揀一些五金材料,回來敲敲打打,製造火箭模型。錢學森依然是理論家的角色。他在緊張地做他的關於空氣動力學的博士論文的同時,在1937年5月29日為火箭俱樂部寫出了論文,論文雖說不算很長,那題目卻很長:《噴嘴發散角度變化對火箭推力的影響;火箭引擎的理想週期;理想效率與理想推力;考慮分子解離效應之燃燒室溫度計算》。這篇論文成為錢學森從事火箭研究的開山之作。

從事火箭研究畢竟是業餘的工作。那時候,錢學森常常在吃過晚飯之後,夾著計算尺和筆記本到馬林納家中,從事火箭引數的計算。

從1936年10月29日到1937年1月,火箭俱樂部進行了多次試驗。

火箭俱樂部由於得到馮·卡門教授的寶貴支援,從1937年被“收編”,從原本是幾個學生自發的“草根”小組,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屬下的一個課題組,馮·卡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