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向學生傳授3種讀書方法:“遊戲式”、“跳躍式”和“討論式”。 她還提倡三到:即“眼到”、“心到”和“手到”。要求學生深入進去,由表及裡,著力提高他們的分析判斷和綜合歸納能力。她並且把自己閱讀的所思所感形成文字,與學生交流,她這種教法深受學生的歡迎。
袁昌英教學最講究“認真”,1939年敵機在樂山大轟炸,她家片瓦無存,連毛巾牙刷都要靠友人接濟,可是她照樣堅持上課。通貨膨脹,生活困難,有的教授到外校兼課,以貼補家用,她始終把精力用在本校的教學上。教學之餘,擠出時間從事著述。她的散文小品《忙》,是身兼教授、作家、主婦、母親等多個角色的袁昌英的真實寫照。戰亂歲月,原本大教授、大作家的大小姐袁昌英,入難敷出,不得不辭去傭人,自己下廚操持柴米油鹽。令人發笑的是,她第一次用秤,竟將秤砣放在秤盤內,將要稱的食物掛在秤桿上;為了學會做菜,她用小本子記上十幾種做菜的方法。如“烹鴨”一條,她寫:一、把鴨子捉來;二、用刀將鴨殺死;三、在沸水中去毛;四、……她的迂腐,被友人譏為書呆子。
袁昌英精心教書,不忘育人,她非常關心年輕學子的健康成長。在介紹西方的“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時,總持批評態度。當時武大學生劇社演出王爾德的《莎樂美》,希望她為劇本說幾句好話,可她實事求是,善意提醒大家:“別為美的藝術所誘而誤認為其內容的健康。這種病態的、頹廢的作品披上優美動人的藝術形式最易於把人們引入歧途。”
她愛國,用作品熱情謳歌前方將士、鞭笞大後方政府的*現象。她的愛國情懷在《樸朗寧教授》和《遊新都後的感想》、《再遊新都的感想》中有充分的體現,一直為後來的研究者矚目。
她不僅嘴上說,而且身體力行。她的心裡總揣著國家、民族。她曾用英文寫過一本書《中國的愛國文學》(未見出版,筆者),把屈原、杜甫、辛棄疾、文天祥介紹給外國讀者。平時在家,她常把這些愛國故事講給子女聽。抗戰伊始,她主動把自己的一大筆積蓄捐給國家。“九·一八”事變後,身兼女生指導的袁昌英帶領女同學和部分教職員家屬,為東北義勇軍縫製棉衣千餘套。為保證這批援軍物資的安全,1932年3月3日,她給胡適寫通道:
現在我們有一件事要請求你的幫助。我們住在武漢方面的人,雖然尚未直接感受日本鬼的威嚇,可是精神上也夠痛苦了。每一想到北方義勇軍在冰天雪地之中,與敵人奮鬥的艱苦,就不免流著同情淚。武大東省事件委員會雖然幾次募集捐款匯寄北方,我們做女子的總覺得未盡天職,所以最近又發起了一個小小的運動,趕做棉背心一千件,接濟我們的義勇軍。這事正在進行,不日就可完工。數雖很少,卻是出自我們幾十個人親手裁縫,無非表示我們一點熱忱而已。現在要請求於你的是:親自替我們在北平打聽一個寄交的處所。我們希望這一點棉衣,不至於隨便落在不相干的人手裡。你在北平當然知道有確實可靠的機關和經手人,可以使我們直接寄去。……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淨土掩風流——“四級教授”袁昌英(3)
在小的方面,袁昌英自覺抵制日貨,不管日本貨多便宜,一概不買。在那戰火紛飛、生活困難的日子裡,她在敵機的轟鳴聲中,在油燈下,堅持完成了20萬言的《法國文學》。她在序言中動情地說:“我這半年中,聚精會神地寫了這部《法國文學》,苦真是苦極了……可是我的大安慰是:我是中華民族的女兒,我要盡我所能寫書,因為中國不是埃及,中國人民是永遠不能做奴隸的,所以我要在這中華民族精神的大火炬大光明中,貢獻一隻小小的火把!”其愛國激情躍然紙上。她在1944屆畢業生告別會上勉勵學生:“今後走上社會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實實在在地做事,每個人要牢記武大的校訓,為國家為民族儲存一點氣節。”
1938年《宇宙風》編輯陶亢德向她約稿。時南京失守,武漢吃緊,她偕家小到了重慶。她在覆信中說:“惟國難以至如此地步,心情不寧之至”,意無法從命。但話鋒一轉又說“然一見奇山秀水則覺國運定有轉機。”言語中充滿對抗戰勝利的渴望與祝福,表達了一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熱愛。令袁昌英欣慰的是,她的一些老學生後來頗有成就,諸如翻譯家葉君健、莎士比亞研究者孫法理等。師恩難忘。戰前的老學生張培剛在談袁昌英的嚴格教學使他受益無窮時說:“……我赴美國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時,不到一年時間,就以筆試透過了第二外國語法文考試。”著名法學家、*官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