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而且對緩解就業壓力、保持社會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民營經濟無論質的提高還是量的增加都會對就業形勢產生積極的作用。
就業不僅是民生之本、國安之策,還是富民之源、強國之基。一個社會如果能夠很好地解決就業問題,很多社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而就業難的本質是創業難。
在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異常沉重的四川省,省委書記張學忠就有這樣一番坦率的話語:“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營,希望在民間。在農村,多一個專業戶就少一個貧困戶;在城市,多一個個體戶就少一個下崗失業戶。調動億萬人求富思變的創造力,培育千百萬具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形成千家萬戶辦企業、千軍萬馬搞生產、千方百計找市場,民營經濟鋪天蓋地發展的局面,必然為人們的充分就業和人民的富裕、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提供堅實的基礎、廣闊的空間和內在的動力。”
任何鼓吹“不要對民營企業抱有幻想”、欲再打壓和“清算”民營企業的“歷史螳螂”,最終只能是螳臂當車——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003年2月,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和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聯合發表了“中國第五次民營企業抽樣調查報告”,其中的資料也充分顯示中國民營力量蓬勃生長的態勢。
1988年,工商登記私營企業戶數為萬戶,僱工164萬人。到2002年,登記數為萬戶,增長近27倍,從業人數達萬人;註冊資本金每戶平均均超過百萬,達億元;繳納工商稅收億元,是重要的國民經濟收入來源,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私營企業提供當地2/3以上的財稅收入。
力可濟國的國力(3)
到2003年末這股力量又躍進一步。這年11月21日,《南方週末》發表了“民(私)營企業主階層步入歷史拐點”一文。
文章說,“國家工商總局的資料顯示,目前民(私)營企業主在冊人數是萬人,而實際上,現存的188萬戶集體所有制企業中,80%已經完成轉制,所有權歸屬個人,國家工商總局個體私營經濟監管司蘭士勇處長推測說,加上這部分,大概估算私營企業主人數在1000萬以上。”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這些年的繁榮穩定、讓世界驚詫的經濟奇蹟,正是由這些資料支撐著的。而創造了這些資料的,正是那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發現機遇並駕馭風險的民營企業家,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以及市場上誠惶誠恐打拼的中國民營經濟大軍。
一個值得深思的事實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私)營經濟只用了20%的國家資源,創造了60%左右的產出,而國有經濟用了80%左右的國家資源,卻只創造了40%左右的產出。
面對這樣的資料和事實,熟悉中國國情的《交鋒》作者之一、《人民日報》前評論員馬立誠曾深有感觸地說:“回顧20多年來民(私)營經濟走過的曲折過程,你會為它頑強的生命力深深感嘆。”★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私)營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張厚義;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實踐表明,哪裡的民(私)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大,哪裡的綜合經濟實力就強,人民生活水平就高。發展水平處於全國前列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和北京,民(私)營企業戶數就佔全國總數的,中、西部地區之所以欠發達,重要原因之一是,那裡的民(私)營企業戶數只分別佔全國總數的和。東部地區的今天,就是中西部地區的明天。民(私)營經濟作為又一支異軍,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將以不可阻擋的勢頭迅速佔領著或開拓著新老市場的空間。”
放眼整個中國經濟的大棋局,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哪個行業最早對民營企業開放,或者說哪個行業民營企業占主導地位,那麼這個行業的發展狀況就最好、與國際水平差距最小、中國消費者得到的實惠也最多,相反則結果也完全相反。
民營經濟力量對於中國的影響是超越經濟的,是全面的、深遠的。這股生機勃勃的力量的存在和發展,並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的存在和經濟的發展,更是一種自我負責、講求效率、優勝劣汰、平等自願的文化和社會形態的存在和發展。
如果放寬思維的視野,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民營經濟力量不僅是中國社會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支力量,同時也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支力量。他們不僅在重塑著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同時也在重塑著世界經濟、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大棋局。
既然發達國家可以把正在轉型的中國看作是世界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