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能夠取得大成功的企業家,大都有一顆可愛的平常心,具有旁人所不及的個人魅力。這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中國改革開放中的一個規律。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偉就曾對樓忠福感慨地說過:“我在國內國外接觸了許多企業家,我發現你們這些成功的企業家普遍有一條,就是特別具有親和力。這種親和力到了哪種程度呢,你剛和他接觸的時候看起來一個個都傻乎乎的,不是看起來一臉的精明樣,實在看不出他是一個企業家。你說他是真傻吧,肯定不傻,為什麼表現出傻,其實是一種真誠、坦誠。”
廣廈的###、樓忠福早期最重要的創業夥伴之一的吳小偉對樓忠福也有過一段很深刻的評價。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力可濟國的國力(2)
他說:“從廣廈整個發展過程來說,離開樓忠福就沒有今天的廣廈,這肯定是對的。但他的能力只是一個方面,我覺得他的責任心才是更重要的。沒有對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心,是絕不會成為優秀企業家的。所以我認為,與其說是樓忠福的企業家才能造就了廣廈的成功,不如說是他的責任心造就了他的才能和廣廈的成功。”
“優秀的企業家都很累。中國的改革歷程也很艱難,廣廈是講政治講出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必須講政治,講政治就是要回避政治風險。現在企業做大了,他說中國的企業家要成為慈善家、責任家。”
廣廈另一位###、樓忠福早期另一位最重要的創業夥伴之一樓正文也說:“樓忠福的性格很外向,什麼場面都能夠適應,喜歡拼搏。他性格中最讓我佩服的是在困難的時候沉得住氣,越大的問題越穩得住。有時候碰到問題他也會很焦躁,但暴躁過了能夠馬上冷靜下來,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出來他有困難。所以大家都說‘廣廈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事業做大了,在外面的人看來很風光,實質上做企業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麼輕鬆,這麼多年來他其實是很苦的。有一次我們兩人聊天,我問他:‘辛苦拼搏了這麼多年,現在做大了還要這麼辛苦,你到底圖什麼呢?’他苦笑了一下說:‘上得了馬,下不了馬。’”
正是基於對中國國情和中國企業家群體艱難成長曆程的瞭解,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總裁顧問、美籍華人汪康懋才在2004年的爭論中,怒斥郎鹹平“不厚道”,因為郎鹹平以偏概全,“欲陷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於不義地位”。
對中國過去的生活有深刻體會的汪康懋,以一種大歷史的眼光高屋建瓴地指出,“有了創業型企業家,可以從負到正、從小到大;沒了企業家,一塊死的資產很快因缺了靈魂人物而垮下去。企業家的貢獻是決定性的。中國一共才有幾百位一線優秀企業家,所以我們不能坐視郎鹹平的達摩克利斯劍懸在企業家的頭上,將中國一個個優秀企業家推上審判臺。要不然,中國民族產業將沒有了領軍人物。這一點不容含糊。”
汪康懋的“怒斥”並非一時意氣,而是有實實在在的資料和事實支撐的。民營經濟力量對中國的巨大貢獻,是任何一個負責任的人都不會否認的。
這種巨大貢獻,可以從眾多關於民營經濟的報道中窺得一斑。2004年7月27日新華社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關注非公經濟:我國非公經濟成為就業主渠道》。
文章說,“全國工商聯的調查顯示,非公經濟已成為當前就業主渠道。資料顯示,到2003年底,我國城鎮個體、私營企業的就業人員達到8000多萬人,占城鎮就業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特別是從1992年以後,個體、私營經濟平均每年向社會新提供600萬就業崗位,占城鎮年均新增就業崗位的80%。”
“另外,國有企業下崗人員中的65%是靠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再就業的。2003年私營企業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萬人,其中有10萬人作為投資人創辦了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業安置萬人,其中下崗職工作為投資人的有萬人。”
“到2003年底,非國有鄉鎮企業擁有就業崗位億個,吸收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而為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做出突出貢獻。”
這篇文章的唯一遺憾,是“個體”、“私營”、“非國有鄉鎮企業”、“非公”等“三姑六婆”的細分概念讓人感覺迷惑、混亂。不過,其中的鑿鑿資料卻非常雄辯地告訴人們,中國民營經濟已成為中國人就業的主要渠道。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僅能帶動國民經濟快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