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養血;麻仁、桃仁潤腸通便;枳殼引氣下行。
若大便乾結如羊屎,加蜂蜜、柏子仁、黑芝麻加強潤燥通便之力;面白眩暈甚,加制首烏、熟地黃、阿膠養血潤腸;若兼氣虛,氣短乏力,排便無力者,可加黃芪、人參益氣通便;若兼陰虛,手足心熱,午後潮熱者,可加知母、玄參等以養陰清熱。
3。陰虛秘
症狀:大便乾結,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陰津不足,腸失濡潤。
治法:滋陰增液,潤腸通便。
代表方:增液湯加減。本方有滋陰增液、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陰津虧虛,腸道失濡之便秘。
常用藥:玄參、麥冬、生地滋陰生津;當歸、玉竹、沙參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若口乾面紅,心煩盜汗者,加芍藥、知母助養陰清熱之力。若胃陰不足,口渴納減者,可用益胃湯;若腎陰不足,腰膝痠軟者,可用六味地黃丸;若陰虧燥結,熱盛傷津者,可用增液承氣湯滋陰增液,洩熱通便。
4。陽虛秘
症狀:大便幹或不幹,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咣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證機概要:陽氣虛衰,陰寒凝結。
治法:補腎溫陽,潤腸通便。
代表方:濟川煎加減。本方有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積滯不行之便秘。
常用藥: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歸養血潤腸;升麻、澤瀉升清降濁;枳殼寬腸下氣。
若神疲納差,加黃芪、黨參、白朮溫補脾胃;若腹中冷痛,便意頻頻,排出困難,加肉桂、白芍溫中散寒,緩急止痛;如老人虛冷便秘,可合用半硫丸。
【預後轉歸】
便秘日久,腸胃氣機阻滯,可致脘腹滿悶,食慾減退,暖氣泛惡,甚則腹痛嘔吐。濁陰不降,清陽不升,往往引起頭昏頭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大便燥結日久不愈,過度用力努掙,可引起肛裂、痔瘡、疝氣,甚則誘發胸痺、中風等危證。本病預後一般良好,調攝得法,辨證得當,大多可以痊癒。
【預防調護】
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無度,亦不可過食寒涼生冷,多吃粗糧果蔬,多飲水。
避免久坐少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過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加強身體鍛鍊。
對於年老體弱患者,及便秘日久的患者,為防止過度用力努掙,而誘發痔瘡、便血,甚至真心痛等病證,可配合灌腸等外治法治療。
【臨證備要】
1。關於通下法的應用:通下法雖然是治療便秘的常法,但絕不是簡單地應用瀉下藥。首先,應在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選用寒下、溫下等法。寒下指標對熱秘等證型中的腸胃燥熱病機,選用大黃、芒硝等寒涼藥物進行通下;溫下指標對寒秘等證型中的陰寒凝滯腸胃病機,選用皂角、硫黃等熱性通便藥通下,或寒涼通便藥配伍溫藥進行通下。其次,長期濫用通下不僅可產生不良反應,也可使患者產生賴藥性。正確的方法是從最大有效劑量開始,治療一定療程後遞減至維持量,後逐漸停藥。在此過程中同時進行生活調攝,消除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勞逸過度、體虛等致病因素,方有望徹底治癒便秘。
2。關於外治法的應用:對於年老體虛,便結較甚,服藥不應之患者,不可單存依賴藥物,可配合應用外治法。《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此為津液內竭,便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開創了便秘外導法的先河。目前臨床上,多采用中藥灌腸的方法,常用生大黃10g或番瀉葉30g加沸水150~200ml,浸泡10分鐘後,去渣,藥液溫度控制在37℃左右,取左側臥位,用導管蘸液狀石蠟,插入肛門內約15cm,緩慢推注或滴注藥液,保留20分鐘後,排出大便。
【醫案舉隅】
患者某,女,62歲。
近3年來,患者由於患冠心病,動則心悸甚,故長期臥床養病,周身無力,腰膝痠軟,飲食減少,大便幹如球狀,每逢大便倍感痛苦,甚至需用手掏糞,方得排解。舌苔薄白,脈細澀。初診為腸燥便秘,服歸蓉湯5劑後未見效果。二診又以五仁湯5劑投之,仍效不明顯。三診考慮患者久臥傷氣,診為氣虛便秘。
處方:黃芪12g,白朮6g,陳皮6g,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