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年內,向該省實現總移民人數為六百四十萬,三年後,開通安泰港
釜山港——海寧港——北瀛島——遠東港——麥金山——新安泰西長安(今西雅圖和溫哥華之間的區域)的每年一百船次的遠航貨船通道,主要用於移民。
在華夏二十二年九月中舉行的移民會議中,國民院透過第四號國民令(教皇發的叫聖諭,皇帝發的叫聖旨,國民院透過的決議叫國民令,治略府透過的決議叫治略令,中央軍府為軍令,御府為御令,道府為道令),正式確定大漢帝國未來十年內,荊揚兩州人數將從現在的一千八百萬人口,降低到一千萬,多餘人口迅速向北方農業基地和黃河農業基地遷移。
十月初,在荀彧的努力下,國民院以八成的高票透過《廣富、民主、道德主義觀》,並將三大主義定為大漢帝國的華夏總策,確立為大漢帝國的立國之本,所有帝國法定教材必須進行華夏總策的三大主義分析和教學,確保帝國上下民眾和官員理解並執行三大主義思路,治略府必須在華夏二十二年底提交華夏總策的具體實施規劃,並在華夏二十三年強制執行相關規劃。
同時,由胡昭主持的帝國統一教材工作,在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統籌準備,和今年全部總審後,終於經過中央皇庭和國民院的雙重批准,將於華夏二十三年三月開始全面實施。
這套教材是大漢帝國第一次對全國各地學府、學堂所用教材的整理和統一,正式將帝國教育分為三個等級,一為基礎教育,為期五年,任何年滿十歲的帝國男女都有義務接受教育,由治略府負責建設的帝國各縣鎮公立學堂、道府籌建的華夏學堂,以及各地富商募捐的慈善學堂負責,分漢文、道德、禮儀、數學、歷史、體學六個基礎課程,和體學(體育,包含游泳、騎術、武術、射術四大分科)、地理、勞動三個選修課程,法定教材有《漢文三千字》、《新道德經》、《天尊道經》、《華夏禮儀》、《地理學基礎》、《數學基礎》、《漢文百選》、《華夏曆史頌》、《體錄》、《農牧淺談》、《工木藝》十一本,並保留《法典簡略》一本,待《大漢帝國大法典》透過後,就將確定為基礎教育法定教材,也就是說基礎教學的法定教材為十二本。
二為中等教育,任何接受過基礎教育的帝國適齡男女都可以接受該層次教育,由於是以郡學、技術學堂、預備駐防兩軍教育、女子學堂三年教育為主。所以中等教育也被稱之為技術教育,全國範圍內建立相應的農業技術學堂、工業技術學堂、建築技術學堂等,各技術學堂內設不同地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各學員可以根據愛好自由選擇。
必修科目在漢文、道德、禮儀、數學、歷史、體學六個基礎課程上,增加了地理、物理、生理三個必修課程,擁有九個必修課程,選修科目則有三十多科。在三十多科目下的總選修課程有六十多課,根據技術學堂的所屬範圍,學堂自由開設,學員自由選擇,修滿九個必修課程和三個選修科目即可畢業。
三為高等教育,為期三年改為四年,由帝國國級學府、軍事學府、各州學院、各軍事學院、技術學院共同承擔,保持中等教育的九個必修科目,提供八十多個選修科目,總計一百六十多課程。將大漢帝國的技術和課程進行非常細緻的劃分,確保技術人員的專業精深和廣度地增加。
整個教育開始延伸,中央二十八州目前擁有技術學堂三十多家。技術學院六家,在十年後,大漢帝國中央二十八州,將新成立技術學堂六十多家,技術學院十二家。將整個技術教育做為帝國的主力教育單位,而現有的自然科學、藝術、軍事、理工學院將不再增加,維持現狀,主要的教育資金流向技術學院和技術學堂,確保每年帝國可以培養一萬八千技師和近十萬技工。
按照相關的規定。傭工和僱工的稱謂將取消,該為雜工、技工、技師三種稱為,對於沒有經過教育的工人,只能長期擔任雜工,從事單純的體力搬運等工作,而技工則可以從事製造、冶煉等技術類工作,在商社的內部培養上,雜工不得進入擁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內,必須由技工出任。
任何未接受帝國基礎教育,包括父母為帝國子民的帝國子民,將不能直接擔任技工,如無特殊貢獻和技術成就,將永久保留雜工身份。任何接受過帝國基礎教育,但未接受帝國技術教育的帝國子民可以從學徒工做起,在商社完成技術培訓和基本教育後,才可以出任技工。
全國接近四百萬的傭工將在十年內消化為雜工,同時允許商社根據需求向海外招募雜工,允許商社向海外招募技工,但所招募的技工必須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