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頻告警。擔心北方正在建設中的旅順基地遭到法軍攻擊,李鴻章下令旅順守將應急佈署防禦,尚來不及修建海岸炮臺的一些要地,臨時抽調陸軍行營炮或海軍艦炮扼守。老虎尾是旅順港入口處的天險,旅順陸軍人員和行營炮無多,於是與海軍提督丁汝昌商議,命令海軍的“威遠”艦派出人員和三門火炮上岸設防,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土炮臺,被稱為威遠炮臺,由方伯謙臨時充任臺官。中法戰事緩和後,小小的威遠土炮臺又重新投資加以擴建,後來俄國佔領旅順時,再度對這座炮臺進行了擴建。(16)

編入北洋海軍後,經過改造的“威遠”艦。艦首的牙檣已經拆除,桅杆上的桅盤也做了改造。

這次拆卸火炮上岸的經歷,似乎預示了“威遠”艦的火炮配置將會發生改變。1888年8月,丁汝昌在給李鴻章的一封電報中,提到了正在與總查琅威理商議,為“威遠”艦配炮,但是並沒有透露相關的詳細情況。(17)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本海軍整理的一份資料內,終於出現“威遠”與以往不同的火炮配備型號。主炮依舊是阿姆斯特朗7寸前膛炮,首樓內的前膛炮也沒有變化,主要是原先佈置在尾樓上的尾炮不知去向,分佈舷側的四門側炮統一更換成了105mm口徑的克虜伯後膛炮。此外,新出現了四門哈乞開司機關炮和兩門諾典費爾德機關炮,六門機關炮如數安裝在桅盤內。與火炮的變化相適應,“威遠”艦後期艦體外觀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艦首的牙檣完全拆除,桅杆上的橫桁大幅減少,去掉了所有的風帆索具。

甲午威海保衛戰中被日軍魚雷艇擊沉後的“威遠”。照片近處是“威遠”艦招牌式的大風筒。

上世紀80年代,威海水警區掃海時打撈發現的“威遠”艦舢板用艦名牌。照片拍攝:海軍史研究會方禾。

甲午戰爭開戰前,“威遠”曾與“濟遠”、“廣乙”一起前往朝鮮牙山護衛陸軍登陸場。聽聞朝鮮事變的警報後,“威遠”因為戰力單薄,被先派回國,僥倖沒有遭逢後來爆發的豐島海戰。戰爭開始後,“威遠”艦主要充當報信、運輸等任務,北洋海軍封鎖威海灣使用的大量防材、鐵鏈,部分就是“威遠”運回的。1895年2月6日凌晨,久攻威海灣不下的日本海軍,採用魚雷艇偷襲戰術,停泊在劉公島鐵碼頭附近的“威遠”艦不幸被日軍“第十一號”魚雷艇射出的一枚魚雷擊中,右舷形成了一個高4米、寬5米的破口,船尾幾乎被炸斷裂,因進水過多當即坐沉在鐵碼頭旁命隕威海。(18)

“超武”

船政第一號鐵脅輪船“威遠”鋪設龍骨開工之前,從地中海船廠購回,準備用於裝配“威遠”的肋骨就已經逐件送到新建的鐵脅車間繪圖仿製。1877年7月29日,以仿製的這套148節肋骨為基礎,第二號鐵脅輪船鋪設龍骨開工,至1878年6月19日,順利竣工下水。經船政大臣吳贊誠命名為“超武”。(19)

“超武”艦無論是外形、設計以及各種尺寸均與“威遠”完全相同,屬於“威遠”級的二號艦。所特殊的是,“超武”所用的所有龍骨、鐵脅都是中國技術人員自行仿造的,選配的動力裝置型號也與“威遠”相同,同樣是仿造了安裝在“威遠”上的原裝進口康邦機器。而且“超武”建造時,原先僱傭來幫助指導組裝鐵脅軍艦的法國洋員均已合同到期被遣回,“超武”是徹頭徹尾的國造產物。“至‘超武’脅骨、輪機及船上所需各件,均系華工仿照外洋新式放手自造,與購自外洋者一轍。”1878年9月,“超武”艦舾裝完成。21日,出海航試,測得輪機轉速每分鐘95轉,頂風頂潮時航速12節,符合設計要求。(20)

在“超武”艦竣工之前,浙江巡撫楊昌浚一直與船政磋商調撥輪船的事情。1875年,浙江省已經從船政呼叫了“元凱”艦,加之先期調撥的“伏波”,共有兩艘船政軍艦在浙江服務。但是浙江沿海的溫州等口岸洋務繁忙,輪船仍然不敷使用。楊昌浚在調得“元凱”後,又向清廷申請到可以再從福建呼叫一艘。然而“元凱”艦之後的“藝新”艦體形、馬力均小,浙江省瞧不上眼。“藝新”之後的“登瀛洲”、“泰安”又分別被南洋和北洋搶先一步領走,第一號鐵脅軍艦“威遠”則是一經問世,就被船政宣佈自留。就此,一直等到“超武”竣工,浙江省終於看到了新希望。

“超武”艦首任管帶葉富

經過一番磋商,“超武”正式被確認將調撥給浙江,由原船政“靖遠”艦管帶葉富擔任首任管帶,幫帶由程璧光擔任。和船政經費吃緊以後的通例一樣,對於這艘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