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K。◇歡◇迎訪◇問◇

第2節:從大歷史的角度反思中國的“奇恥大辱”

從大歷史的角度反思中國的“奇恥大辱”

——陳舜臣大歷史寫作的開山名著《甲午戰爭》出版

1894年那場發生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距今已有115年,但它帶給國人的震撼卻從未被削弱過。

一百多年前,戰爭敗訊傳來,海軍出身的思想家嚴復“中夜起而大哭”, 譚嗣同更是憂憤非常,揮筆寫下:“世間萬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一百多年後,冰心老人在寫《甲午戰爭》時,一邊哭,一邊說:“氣死我了!氣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一百多年來,國人一直在反思這個奇恥大辱,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痛的傷痕。重慶出版社近日出版陳舜臣的《甲午戰爭》,將從大歷史的角度反思中國的“奇恥大辱”。

陳舜臣祖籍臺灣,1924年出生於日本神戶,曾在大阪外國語學校(今大阪外國語大學),學印度語,後憑藉《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太平天國》、《風雲兒鄭成功》等作品成為日本歷史小說大師。甲午戰爭不僅是陳舜臣寫作中國近代史小說不可避開的話題,更關係他的命運。他曾說:“我是臺灣人,由於戰爭我變為日本人,二十多歲時又恢復為中國人。我想再一次查清究竟如此玩弄自己命運的是什麼,因為這是決定我命運的戰爭。”

陳舜臣的跨文化身份,他的學術教養和文化良知,使得他能夠站在歷史與文化的高度審視甲午戰爭,這與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有異曲同工之處,即“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裡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因此,《甲午戰爭》的主角不再侷限於中日政治人物如袁世凱、李鴻章、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還有朝鮮的金玉均,作者想借此呈現出當時東亞動盪的細緻面貌;在小說的敘述重點上,作者不落窠臼,沒有過多描繪戰爭過程,而將大量筆墨花在戰爭爆發之前的國際情勢分析、戰爭後面的外交策略和權益考量上,以強大的駕馭力和豐富的歷史知識,敘述出這場戰爭的深層導因。

陳舜臣認為清政府高層對日本國情缺乏瞭解,是這場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的清政府認為日本國內黨派鬥爭激烈,不會有餘力出兵朝鮮。作者認為,這種認識不足,或許應該說是歷屆駐日公使徐承祖、黎庶昌、李經方、汪鳳藻等人及公使館成員的責任。他從老一輩華僑那裡聽到過那個時代的事。據說,駐日公使館的人們從來沒有從華僑那裡吸取寶貴經驗。他們主要把報紙、公文等“情報”發回本國,就算是外交官工作。這類情報,絕不是有血有肉的活情報。生活在日本人中間的華僑卻深知日本人的性格。表面看來似乎是輿論分裂,實際上,當國家利益明確要求一致時,日本人會一致團結起來。而且,他們的尚武氣質是可怕的。但是,華僑們沒有報警的門路。

陳舜臣寫歷史小說,最難能可貴的是,一定自己親自前往有關國度、地方做實地調查;一切有關資料和史料都一一過目,融會貫通。因此,他對歷史真相的把握,遠比一些歷史學家要正確、有深度得多。韓國某出版社翻譯出版了《甲午戰爭》,許多韓國人這才明白那一段歷史的真相。而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看陳舜臣的《甲午戰爭》,以史為鑑,居安思危。

虹橋書吧。

第3節:陳舜臣為什麼不熱?

陳舜臣為什麼不熱?

北京晚報:沈灃

今年日本歷史小說熱,市場更喜歡日本作家的日本歷史小說。司馬遼太郎、山岡莊八、海音寺潮五郎的日本歷史小說規模化被引進,其中標誌性的作品是13卷本、550萬字的《德川家康》。電腦遊戲迷的亞文化原來也可以成為主流讀物。

可是沒有理由解釋同輩分的陳舜臣為什麼不熱?一個旅居日本的華裔作家,他寫的中國史在日本近50年影響不減。難道國內讀者覺得,看一個日本作家寫幕府將軍的家務事,遠比陳舜臣寫鴉片戰爭在今日更有參考價值?

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湧現的日本歷史小說家,一個共同點是都同時寫作中國歷史題材,比如司馬遼太郎的《漢風楚雨》、《項羽與劉邦》,海音寺潮五郎的《蒙古來了》、《孫子》,井上靖的《蒼狼》、《敦煌》,再早年代還有吉川英治的《三國志》。這些作品形成了日本歷史小說家的傳統——左手寫日本、右手寫中國,這個傳統一直影響到當代的日本歷史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