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部分

在紐約,亞區·阿波勒放映了一部立體影片《魔鬼勃華那》,廣告上用了這樣引人注意的字樣:“獅子爬上您的雙膝”,“請看愛情的立體表演”。這部描寫猛獸的探險片是用低成本在南非拍攝的,它獲得如此大的成功,以致好萊塢各大公司競相用立體電影來拍攝恐怖片(如《戴蠟面具的人》),表現珍尼·魯塞爾或麗塔·海華斯的色相的影片(如《法蘭西路線》,《薩蒂·湯姆遜小姐》)。但是“偏光鏡公司”出租它的眼鏡收費之高,正象殺掉一隻生金卵的母雞,觀眾也對這種電影漸感厭煩,因為這種立體電影頂多只能表現演員在景深鏡頭中的一些活動,或者靠攝影機的移動來產生某些立體的效果。到1954年年底,好萊塢放棄了立體電影,同時在蘇聯,伊萬諾夫發明的立體電影仍在一些大城市裡放映,吸引有限的觀眾。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是和立體電影同時在紐約出現的,不過它的流行要持久得多。這種電影的發明者弗萊德·華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時採用凹三面銀幕和立體音響,就如阿貝爾·岡斯和機械師德布里於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兩次放映《拿破崙》時所用的方法那樣。1940年華爾特·迪斯尼在美國幾個城市裡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時也採用三條音帶與三個擴音器,來產生立體聲的效果。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用3架放映機,300平方米的凹三面銀幕,6條聲帶和將近20個擴音器。它在紐約獲得如此大的商業成功,以致觀眾要好幾個月前預訂影院的座位。經過十年獲利的經營,到1962年年底世界各地共有140家“星涅拉馬”電影院,放映麥克·託德、茂裡安·古柏、路易·德·羅希蒙等人拍攝的九十部影片。這些影片當時還不是故事片,而是一些旅遊紀錄片,引導觀眾漫遊世界五大洲。當表現交通工具(火車、飛機、小汽車、直升飛機、遊覽小火車等)迎面飛馳而來時,尤其能產生驚人的效果。這種立體效果更因哈扎爾·黎夫斯創造的立體聲而大大加強。

1962年之後,凹三面銀幕簡化為一個大銀幕,上面只放映70毫米的一部影片。“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開始用來放映故事片,但這些故事片在商業上的幾次失敗,使觀看這種電影的人數明顯下降。

在“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環幕電影是由華爾特·迪斯尼出資興辦的。這種電影要觀眾站在一個環形銀幕的中央,銀幕上面有11個孔,透過這些孔放映11部16毫米的影片,使周圈360度的銀幕上都投射上畫面。觀眾可以矚目四望,可是很快就會被這種象巡迴演出商的演出弄得疲憊不堪,放映很難繼續半小時以上,因此至今還沒有人為這種電影製作故事片。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積極倡導者之一的麥克·託德以其驚人的宣傳才幹大力推銷一種名叫“託德—A.O.”(A.O.是美國光學公司的簡稱)的寬銀幕電影放映法。這種方法是用70毫米的影片在放映機裡向橫方面展開,把畫面形象投射到幾個巨大的銀幕上,這些畫面比標準影片的畫面大十倍。在他不幸於1958年喪身於飛機失事之前,這位善於經營的製片人在用託德—A.O.法放映的兩部故事片上發了一筆大財,這兩部故事片一部是由弗萊德·齊納曼導演的輕歌劇片《俄克拉荷馬》,另一部故事片是《八十天環遊世界》,尤其獲得成功,這是一部天真幻想的大場面片,根據儒勒·凡爾納原作的情節自由改編。到1958年年底止,全世界已有200家電影院安裝了放映託德—A.O.影片的裝置,另外,為了普及放映起見,託德—A.O.的影片還被轉印到35毫米的標準膠片上面。同樣也有人著手試驗“深景電影”(Vistavision),這種電影也是用一條35毫米的影片在放映機內向橫的方向展開,影片的畫格尺寸為35×35毫米,這種尺寸是那些使用萊卡攝影機的攝影師們所很熟悉的。

在蘇聯,“全景電影”(Kinopanorama)有的用三面銀幕,有的從1959年用環形銀幕,包括22面銀幕,其中11面用作天幕。美國或蘇聯的“全景電影”方法都是用“三折畫面”(Tryptiques)或“多折畫面”(Polyptiques),同時表現幾個各不相同的場景。

“三折畫面”早在1927年就被阿貝爾·岡斯在《拿破崙》的一些段落(如制憲會議開會,義大利軍隊出征)中傑出地使用過。這位大導演以後又為他和內利·卡潑朗合制的《瑪奇拉馬》上實現了他的“多景電影”(用三部影片同時放映)。儘管製作費用不大,這種“多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