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技師。它除了致力於教育工作之外,還進行調查,調查結論認為,供非洲看的影片應該由非洲人來攝製。塞勒斯在1955年之後似乎達到了這一目標,他曾培訓了一批攝製電影與電視片的技術人員,這些人員後來在十幾個爭取獨立的國家裡進行工作。1961年可能有一部長片由奈及利亞人自己攝製完成。但是,儘管擁有相當多的流動放映隊,這個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3500萬人)在1964年卻只有102家電影院。
迦納
由西恩·格拉漢倡導的“黃金海岸電影隊”很快就同“殖民地電影隊”分了家。格拉漢在1952年導演了一部《青年庫瑪塞那》,它描寫一個青年漁民來到阿克拉,淪為失業者,幾乎犯罪,有一個黑人富農及時拯救了他。這部長片,故事雖然天真,但在此時卻仍有表現非洲日常生活的價值。這部影片後來被那部描寫一個青年女護士的生活經歷的《黛麗莎》所超過。西恩·格拉漢在1957年拍攝了一部頗有意義的長紀錄片,記述迦納的獨立過程,之後他就離開了非洲。但是,他培養了一批黑人電影工作者,因這批人之力,迦納也許今後會在非洲未來的電影中佔領先的地位。迦納影片公司已經攝製了歌舞片《快樂的生活》。早在獨立前,年輕的迦納人博阿特寧已導演了一部很為出色的短片《面具和臉》。
塞內加爾
保蘭·維埃拉早在他求學於巴黎的電影高等學院時就打算拍攝一部《塞納河上的非洲》(未完成),在塞內加爾獨立後,他在達喀爾拍了一部優美的帶故事性的紀錄片《一個人、一個理想、一種生活》,之後,又拍了一部引人興趣的故事片《恩狄戎甘》。在布萊茲·桑戈爾(共和國總統的侄子)的鼓動下,攝製了第一部法國與塞內加爾合制的長片《自由第一》,導演為伊夫·向畢,這部影片對這個國家獨立後的黑人領導階層作了很出色的描寫。
索馬利亞
這個過去是英國與義大利殖民地的國家似乎在1961年攝製出黑非洲的第一部長片。這部題為《愛情不承認障礙》的影片是由豪申·馬布魯克導演,除去攝影師之外,全部演員與技術人員都是非洲人,它是在製片廠外拍攝的。
關於這部影片,我們沒有什麼資料,它似乎比業餘愛好者攝製的影片高出不了多少。
馬爾加什共和國
1960年後有21家電影院,觀眾總數為250萬人次,也就是說每年每一居民平均購票不足一張。影片生產自獨立以來似乎也只是侷限於幾部新聞片,不過要指出的是,在1956—1958年間,早在馬達加斯加獨立以前,就有一批馬爾加什的戲劇演員十分愛好電影,他們拍攝了一部長達兩小時四十分的16毫米彩色片《伊特朗勃拉福蒂》,可惜因為技術不完善,很難聽清與看清。
獨立以來,在許多前法國或英國的殖民地區裡成立了一些政府辦的電影機構。這些機構常常請歐洲或美洲的技術人員來拍攝新聞片或一些長、短紀錄片。例如1960—1962年間由加拿大人克勞德·朱特拉攝製的《尼日》,由尤里斯·伊文思在馬裡攝製的《明天在南基拉》,由塞爾吉·裡契攝製的《查德一週年》,以及由基德和雷內·科爾貝勒在達荷美攝製的16毫米彩色片《我曾是一個梯拉比亞人》。
第二十七章 新技術與新電影
當20世紀下半葉開始時,有些雜誌發表文章,冠以危言聳聽的標題《電影是否就要消失?》。電影企業在好萊塢和英國都處於嚴重危機之中,彩色電影的普及尚不足以使觀眾回到電影院來。於是,提議用一些奇觀的景象:立體電影,“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星涅馬斯科甫”式寬銀幕電影,浮雕電影,凹三面銀幕電影,變形鏡頭的寬銀幕電影,環形電影等來吸引觀眾。
立體放映早在電影發明之前就已出現。1868年,亨利·達爾梅達就曾用紅綠兩種光線把畫面重複投射到銀幕上,觀眾可以透過一種紅綠雙色的鏡片把兩個畫面混合成黑白立體形象。這種方法日後被稱為“雙色立體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後被路易·盧米埃爾及美國的米高梅公司用來放映短片。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雙色立體放映法”的缺點是使人們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國)有人用兩片無色的偏鏡片(Polarlides)來代替原先的紅綠鏡片,使光線從左邊或右邊偏離分散。到1950年,這種方法開始走出實驗室,在義大利、匈牙利和英國作公開的表演。
195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