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出口距離拉長,“軟環境”不過硬等,也會成為轉移的障礙。這樣,要解決或避開上述問題,成功地實現產業轉移,就不是簡單位移,而需要一系列的相關創新。例如,透過與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實施配套性的產業轉移,並在轉入和轉出地之間形成新的產業連結。
BOOK。▲虹橋▲書吧▲
第3節:推薦序一 “中國製造”路在何處(3)
——向技術含量、附加價值較高的環節升級。即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如研發、設計、銷售、品牌等環節延伸。我曾經調查過一些生產紡織、服裝、鞋帽、玩具、電器等產品的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其產品的出廠價只相當於發達國家市場零售價的10%左右。如果把產業價值鏈上的分享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達到20%左右,這些企業的收入就可以增加一倍。在生產和出口規模都已很大的情況下,把產量再擴大一倍的空間顯然要小於透過升級將收入擴大一倍的空間。但經驗同樣表明,“升級增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需要具備與生產製造不同的能力。能否透過轉型具備這種能力,是非常實際的挑戰。
——開闢高階的市場領域。中國企業在多數市場上佔據的是中低端領域,量大價低。進入收入、贏利較高的高階市場,是中國企業應當爭取的一個機遇。事實上中國一些企業已經和正在獲得進入高階市場的能力。我曾訪問過的紡織企業反映,其產品質量已經與長期佔據高階市場的日韓企業不相上下,有的甚至優於它們,差距之處是與外部高階市場的溝通,是有影響力的品牌。可見,進入高階領域,除了提升生產製造能力外,其他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
——應用新的技術手段。例如,網際網路發展提供了大量企業內部業務外包、消費者與生產者互動增加價值、靈活配置和利用資產等機會。利用好這些機會將會產生新的發展空間並創造價值。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與發達國家企業大體處在同一階段,有些方面可能做得更好一些。
既然是創新,上面提到的只能是更多機會中的一部分。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轉型期。這次轉型是商業週期、發展階段和美國金融危機推動的全球經濟波動共同促成的。轉型期的企業免不了陣痛,有的會虧損,有的會關門,有的可能被別人收購。對優秀企業來說,轉型期則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國際經驗表明,並不是所有的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經濟都能成功度過這樣的轉型期,有的落入了所謂的“轉型陷阱”。但我們對中國的家電行業還是很有信心。中國家電行業是最有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因為這個行業經歷了最為激烈和充分的競爭。如果家電行業過不了轉型這一關,其他行業轉型的難度就更大了。儘管價格戰將會退居其次,但價格競爭留下了最為可貴的資產,這就是競爭的精神和能力。擁有這份資產,中國的家電行業,包括本書中描述的順德這片土地上的家電企業,將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在尋求創新優勢的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
BOOK。←紅←橋書←吧←
第4節:推薦序二 “新成本優勢”與企業哲學
推薦序二 “新成本優勢”與企業哲學
魏傑(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作為新聞記者、財經作家,張翼以其細膩的筆觸、深刻的思辨,為我們奉獻了一出懸念迭生、精彩紛呈的商戰故事。閱覽《微波爐戰爭——美的對撼格蘭仕》一書的樣章,我更關注微波爐“戰爭”背後的商業智慧與商業倫理。
評價企業競爭力的指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創造價格差別的能力,即能否創造出比競爭對手價格更低的產品;另一個是創造產品差別的能力,即能否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產品。因此,競爭力實際就是企業創造價格差別、產品差別的能力。按照當下時髦的說法,價格差別是競爭慘烈的“紅海”,產品差別是制勝未來的“藍海”。《對撼—— 美的格蘭仕微波爐戰爭》這本書完整地呈現了美的、格蘭仕這兩家優秀企業在微波爐領域的血拼與爭鬥,從最初的價格戰到時下的產品戰,互不相讓、一路鬥狠,競爭手法酣暢淋漓,商戰智慧層出不窮。穿越商戰的濃烈硝煙,值得追問的問題是——企業如何提升創造價格差別、產品差別的能力?在我看來,這主要取決於企業的成本優勢與技術優勢。一般來說,成本優勢創造了價格差別,而技術優勢則創造了產品差別。坦率地說,我國家電企業在過去數年的發展中主要依靠成本優勢而非技術優勢,因而只有創造價格差別的能力,而沒有創造產品差別的能力。這種狀況決定了我們只能是“中國製造”,而不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