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諸多相關因素中,順德人的企業家精神、專注產品製造的文化顯然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產業叢集會有許多優勢,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產業配套條件。順德已經形成了龐大而日趨完善的家電產業鏈,從微電腦控制器、壓縮機、磁控管等核心部件,到簡單的五金配件,整個順德猶如家電零部件的大超市,本地家電企業採購半徑一般不出50公里,在兩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家電配件,企業的部分零部件可以保持零庫存。同樣一個企業,設在順德之內還是順德之外,生產經營成本的差異不小。這就是順德的優勢。
。←虹←橋書←吧←
第2節:推薦序一 “中國製造”路在何處(2)
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打“價格戰”是要有資格的。本書所描述的微波爐行業價格戰的兩個主角——美的和格蘭仕,處在“允許並鼓勵競爭”的環境之中,能夠有效組合中國特色和對外開放獲取的各種要素,自身構成並分享著順德的家電產業叢集優勢——所有這些使它們贏得了打價格戰的資格。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即使現在,中國還有一些領域和企業不具備這樣的“資格”。它們的幸運同時帶來了中國乃至全球消費者的幸運,因為它們創造了巨大的消費者剩餘。中國成為全球家電產品的“價格窪地”,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消費者以比本國生產成本低得多的價格分享高質量的家電產品,都明白無誤地證實了這一點。千萬不要小看了企業能打價格戰這件事情。放眼世界,當今能夠做這件事情的國家和地區並不多。發達國家打不起,雖然能夠製造,也能造得很好,但成本太高;比中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有些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土地等比中國便宜,但不具備把各種要素組合和利用起來的能力,造不了或造不好。現階段的“中國製造”正好處於其間,製造得比較好且成本較低,其中既有進步和優勢,也包含了壓力和挑戰。
價格戰是市場競爭的初級形態。當低成本的優勢不再延續甚至逆轉後,價格戰也就觸及到了邊界。“中國製造”現在已經到了可以看到或觸到這種邊界的地步。近年來通脹壓力加大,與前幾次通脹的不同之處是,這輪通脹主要來自要素成本的上升,是要素成本推動型的通脹。一段時期以來,順德的家電行業都承受著成本上升的壓力。最近多位業內權威人士給小家電出口成本漲幅算了一筆賬:《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後,人力成本提高了12%,算進總成本之後就增加了1%;鋼鐵、銅、能源、塑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讓總成本提高了2%;國家緊縮性的宏觀政策下企業貸款更加難,讓總成本提高了0。5%。而人民幣匯率上升使出口成本足足提高了一成,還有物流成本提高等因素。珠三角、長三角有不少從事電飯煲、電磁爐、電風扇等小家電產品貼牌製造的出口型企業因此而倒閉,僅順德一地2008年上半年倒閉企業就有百餘家之多。當再降價大批企業就要倒閉的時候,甚至整個行業要虧損的時候,價格戰就打不下去了。從大打價格戰到價格戰打不下去,是企業和產業不同發展階段所經歷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可以解釋的。一定意義上說,家電行業的現狀是“中國製造”的縮影。
那麼,路在何方?從大的方面說,需要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核心內容是競爭優勢的動態轉換,即由長期以來所依託的低成本競爭優勢,轉換為創新驅動的新競爭優勢。這裡所說的創新,是一個涵蓋面相當廣的概念,不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企業組織、內部管理、供應鏈、營銷渠道、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創新,進一步說,還應包括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的創新。事實上,如果沒有其他幾方面的創新,技術創新也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內外經驗表明,創新的形態和途徑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舉例來說:
——深化管理,提高“中國製造”的檔次和水平。有“中國製造”應向“中國創造”過渡之說,道理有一些,但若同時以為“中國製造”已經差不多了,則不大合乎實際。“中國製造”只是有了一個量的基礎,質的提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比一下德國、日本等國的高水準製造,差距就顯而易見了。換句話說,“中國製造”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需要大量發生在工廠車間內的“豐田生產方式”式的創新。
——向低成本地區轉移。中國地域遼闊,發展不平衡,中小型經濟體有更大的國內產業轉移空間。中西部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地區,有條件成為部分東部產業,尤其是對成本敏感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問題是,如果只是單個企業而非叢集式的轉移,東部地區原有的配套優勢可能缺失。此外,內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