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8部分

志作“遂成”。

三五三0頁四行遼東屬國按:殿本考證杭世駿謂案此郡獨無戶口。

三五三0頁五行昌遼故天遼集解引惠棟說,謂案闞駰十三州志雲遼東屬國都尉治昌黎道,又前志遼西郡交黎縣,應劭雲今昌黎,然則“昌遼”當作“昌黎”,“天遼”當作“交黎”。又通鑑注云昌黎,漢交黎縣,屬遼西,後漢屬遼東屬國都尉,則知胡氏所見本尚未舛謬也。又引錢大昕說,謂黎遼聲相近,故“昌黎”亦作“昌遼”,猶“烏氏”為“烏枝”,“厗奚”為“傂奚”也。

三五三0頁五行賓徒按:前志“徒”作“從”,補註王先謙謂作“從”誤。

三五三0頁五行無慮按:無慮已見前遼東郡,此當作“扶黎”,後人傳寫之誤。

說詳惠棟補註。

三五三0頁五行有醫無慮山按:此五字當移於前遼東郡“無慮”之下。說詳前。

三五三0頁一0行戶七萬一千四百七十七口二十五萬二百八十二按:張森楷校勘記謂“二十”之“二”當作“三”,乃合李心傳東漢戶約五口之率,若如此文,則戶不能四口矣,非情理也。

三五三0頁一一行博羅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沉約雲“博羅”,二漢皆作“傅”字,晉太康地誌作“博”。案此則班、馬本書皆作“傅羅”,後人誤為“博”也。

三五三0頁一二行山海經*(注)*按:下所引乃山海經海內南經正文,“注”字衍,今刪。

三五三0頁一三行自會稽浮往博*(羅)*山集解引惠棟說,謂何焯雲“羅”字衍。

今據刪。

三五三0頁一四行雒陽南六千四百一十里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蒼梧去雒陽較南海遠,上南海雲七千一百里,此祗六千餘里,殊非事實,且郡首縣廣信,是廣信即郡治也,廣信下注雲去雒陽九千里,則非六千餘里矣。“六”字疑誤。下鬱林同。

三五三一頁七行鬱林郡十一城按:集解引馬與龍說,謂此郡與交趾及幽州之遼東屬國,皆闕戶口之數。

三五三一頁八行中溜按:前志作“中留”。

三五三一頁一二行臨元前志作“臨允”。按:漢書補註王先謙謂“元”乃“允”字之鬥。

三五三一頁一二行朱崖按:前志作“朱盧”。

三五三二頁一行羸□殿本考證謂“羸”應作“□”,前書孟康曰□音連,則作“羸”字非也。今按:漢書補註王先謙謂地道記作“□□”,蓋後人因孟音而制“□”字,廣韻載之,皆誤。

三五三二頁一行*(定)*安*'定'*據殿本改。按:前志作“安定”,王先謙補註謂續志後漢因,或誤“定安”。

三五三二頁一行麊泠集解引惠棟說,謂“麊”說文作“□”,從米尼聲。按:漢書補註引王鳴盛說,亦謂作“□”是。

三五三二頁一行曲陽前志作“曲暎А薄0矗簳'陽古今字。

三五三二頁三行有注沆二水按:汲本、殿本“沆”作“沅”。

三五三二頁六行角軟還復出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言上岸共□,已是出矣,不當雲復出,疑是“入”字之誤。

三五三二頁一一行鹹歡前志作“鹹驩”。按:驩歡古今字。

三五三二頁一一行無功按:前志作“無切”。

三五三二頁一五行西卷按:前志作“西卷”。

三五三三頁一五行鄉三千六百八十二按:汲本、殿本“八十二”作“八十一”。

三五三二頁一五行亭萬二千四百四十二汲本、殿本“四十二”作“四十三”。按:

聚珍本東觀漢記亦作“三”。

三五三四頁一行永嘉*(二)**'元'*年集解引何焯說,謂永嘉無二年,“二”當作“元”。今據改。

三五三四頁八行口四千八百六十九萬七百八十九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和帝之世,口五千三百餘萬,戶祗九百二十餘萬,此戶已九百六十餘萬,而口祗四千餘萬,反更少之,殊非情理,疑“四”是“五”之訛。下順帝口數同。 後一頁

後漢書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將軍

漢之初興,承繼大亂,兵不及戢,法度草創,略依秦制,後嗣因循。至景帝,感吳楚之難,始抑損諸侯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廣,民用匱乏。世祖中興,務從節約,並官省職,費減億計,所以補復殘缺,及身未改,而四海從風,中國安樂者也。

昔周公作周官,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室雖微,猶能久存。今其遺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