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糧食倉庫以防旱災,並且允許政府透過它的存量政策來控制價格。該法案還要求對特殊農作物進行支援,並且提供農產品播種面積分配製和銷售配額作為該政策的手段。
AAA和後續的計劃,並沒能有效地減輕農業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蕭條情況。然而,它們確實構建了二戰後農業扶持政策的框架。政府試圖透過降低農產品產量來提高農產品價格,但是對土地面積的限制提高了畝產量。政府在嘗試著限制農產品向市場流動的過程中累積了盈餘。
第二次新政(1)
20世紀30年代的復興有著雙重的作用。用收入增長來衡量,政策效果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從1933年到1937年,GNP增長了1/3。但是用失業率的降低來衡量,這是一次毫無活力的經濟復甦。整個20世紀30年代,失業率仍然高於10%。即使是將受僱於政府各種各樣救濟工程的工人都算在僱傭的行列內,這仍然成立。由於這些工作不是按市場工資進行支付的,傳統的研究觀點是將這些工人算在失業的行列內的。但是由於這些工人並不是空閒的,另一些人認為他們應該被認為是處於已僱傭行列,即使他們只是拿很低的工資。
如果工人願意在這些低工資水平下進行工作,為什麼市場工資不會下降到這個水平呢?像上面提到的那樣,“粘性”在工資制定中,會阻止實際工資下降到足夠容納所有就業量的水平。在私人公司裡,工資的制定是為了使那些已經被僱傭的人保留住工作,並不是為了使失業的人不再失業。政府鼓勵已經被僱傭的勞工、工會組織和他們的僱主進行討價還價。這並不需要工會考慮當工資降低時會有多大的潛在就業機會。工會將它們的目標定在它們現有的人數基礎上,這就是說,以現有的受僱傭工人的數量為根據進行談判,這導致沒有工資下降的動力來使得市場出清。
政府在銀行、工業、農業和工資制定方面的干預,揭示了新政是個社會主義政策制度。新政不是國家社會主義或者說是國家共產主義,但是它的確試著使經濟走上了復興的道路。
政府拒絕增加赤字,並沒有實行凱恩斯的擴張主義政策,但新政則使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管理。它成為戰後民主社會主義的雛形。
社會主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經濟的復興,另一個焦點是經濟生活中個人收入的分配。如果工資降低到足夠提供給每個人就業機會,那麼再分配的動力就可以被包含在使所有人都獲得就業的目標之中。但是如果政府將工資水平定得比這高,如果它接受的工資或鼓勵的工資水平僅對已經就業的人們有利,那麼社會主義再分配的目標就必須由其他途徑來實現。
1935年第二次新政是羅斯福總統面對這個挑戰做出的反應。從經濟復甦政策中轉變,羅斯福擴大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以便更加平均地分配它的產量。當NRA被宣佈違憲時,國家復興局下的勞工組織,由《國家勞動關係(瓦格納)法》和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重新制度化。這個委員會僅僅是眾多管制機構中的一個,這些管制機構是為了監督和控制經濟。公用事業尤其受到更大規模的管制。
各種新方法(農業電氣化,延長農業中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時間)擴大了政府對農村的援助。《社會保障法》發起了一個計劃,若政府直接救助大部分人口,該計劃終將失敗。由於無法透過立法對窮人提供援助,這個計劃的參與者就對老年人提供援助,以這種喧賓奪主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社會主義式的計劃。
社會保障一旦開始,就一年年地不斷膨脹,囊括了越來越多的人口。它成為美國實現收入代際轉移的一種主要途徑。儘管社會保障系統是根據私人保險條例建立起來的,但是它的實際支付是來源於當前的稅收,並不是來源於個人積累賬戶。結果對第一代享受社會保障的人來說,就是一筆意外所得,那些人就是在大蕭條中工作的人們以及二戰後領受政府津貼的人們。
美國的現代藥品管制也是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末期。第二次新政的法案極大地擴大了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權力。該法案不是改革醫療服務的計劃方案的結果,它僅是因為一起死亡上百人的慘案而透過的。儘管剛開始時作用很微弱,但在戰後,藥品管理得到了擴充套件和加強,並由FDA的行政決定替代了私人市場的行動。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復興,既不是平穩的,也不是徹底的。人們一直爭議經濟沒有完全復興。現在是時候去檢驗已經產生的復興了。從歷史的標準來說,復興是迅速的,雖然沒能足夠迅速從而實現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