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為君子。”當我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就會在生命與生命之間找到一種心靈相通的路徑。當人和馬之間心靈相通,人懂得馬的靈性,馬也理解人的心意,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渾然一體的默契。韓非子說:“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劉備和的盧馬,即是“人心調於馬”的經典案例。而他的人格魅力,也在這種心靈相通的路徑上,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所謂御馬之道,亦即領導者知人善任之道也。然而,無論劉備如何御馬有道,若無良馬可御,也不過是一句談資。無論劉備如何知人善任,若無良才可任,也不過是一場虛話。的盧,世之良馬也,一躍而過檀溪。可是,誰又是世之良才,能夠劉備躍過人生的艱難處境和事業的困頓局面呢?
馬躍檀溪之後,諸葛亮也隨之出現在歷史之中。想那諸葛亮“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何其器宇軒昂。《周禮·夏官·廋人》中說:“馬,八尺以上為龍。”人們以諸葛亮為“臥龍”,並不是把他比喻成一條蛟龍,而是把他看成一匹高臥山中的龍馬。夫龍馬者,乃謂神駿之良馬也。
上古時期有龍馬負圖的傳說。伏羲氏當年便是依據龍馬負圖來演算八卦。《漢書·孔安國傳》記載說:“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等到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何嘗不是一匹負圖而出的龍馬呢?
孔子曾經感嘆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時人以龐統為鳳雛,以諸葛亮為臥龍,應該出自孔子的這則典故。同時也說明,龐統與諸葛亮在青少年時代即有“為往聖繼絕學,為現世開太平”的志向。二十一年以後,諸葛亮在給後主劉禪的《出師表》中說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所謂驅馳,表現的正是諸葛亮那種意氣風發的龍馬精神。
。 想看書來
“父母官”的由來
我決定次日去河南省新野縣。清晨起來,驅車九十分鐘即到。此處地界與湖北省襄樊市相接,口音與民風亦相類。在縣城裡穿行了幾個來回,街道上飄揚著粽子的香味,卻看不到一處古蹟。只在縣政府門前,有兩處仿古建築,從水泥的顏色上看,大約是1990年代新修的。
適值第一個法定的端午節假日,縣政府無人上班。地方誌辦公室的王國賓先生接到電話,趕來接待我。據他介紹,此地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晚期即有族群居住,西漢初年置新野縣,延綿2000多年至於今天。
兩漢之際,新野縣有美人陰麗華。漢光武帝劉秀少年時代,曾經到新野縣姐丈鄧晨家裡避難,見陰麗華而心生愛慕。公元22年,劉秀在新野縣聯絡賓客,組織義兵反抗王莽,而後有東漢興起。陰麗華以19歲妙齡嫁給劉秀,十八年以後被立為皇后,以恭儉、仁厚、謙讓、賢惠而留芳於歷史。
漢元帝時期,南陽太守召信臣為官清廉,工作勤奮,又很有方略,郡內因之富足。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尊稱他為“召父”。新野縣有“召父渠”,即是召信臣當年興修的水利工程。至於漢光武帝時期,杜詩為南陽太守,興利除弊,教化民心,老百姓因其慈愛而稱之為“杜母”。民間有歌謠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從此便有了“父母官”的說法。尤可一提的是,杜詩還是水力鼓風機(水排)的發明者,西方人直到1200年以後才開始應用到這項技術。
兩漢期間,新野縣並無城池。漢獻帝建安六年,劉備屯兵於此,築造了新野縣歷史上第一座土城,後人稱之為“子城”。建安十二年春天,甘夫人在這裡生下劉禪。同年夏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前去拜訪諸葛亮,至於次年春天,前後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
“那麼,”我著急地問道,“劉備築造的子城卻在何處?”
王國賓先生告訴我說,子城早已不復存在。1950年代初期,還能看到清朝的城牆,後來因為城市建設需要,也被陸續拆除。“你看,你看,那裡就是子城的故址所在。”他推開窗戶,指向我此前見過的兩處仿古建築,其一為城牆,其一為議事臺,與周圍的樓房相雜在一起,顯得很不協調。據說,劉備請來諸葛亮,就在議事臺處理軍政事務。
我輕聲笑道:“看來,他們當年的辦公條件並不好。”
王國賓先生說:“當年整個子城不過1000米的周長,沒有一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