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孩子們配合活動主題, 輕裝上陣, 光著膀子, 穿著沙灘褲出來鬧, 飛飛碟、 扔沙包之類的遊戲很熱門。 我坐在草地上看他們嬉戲, 心想當年復旦的學子只有在畢業前, 月黑風高, 借酒壯膽才敢這麼“坦白” 地光著身子出來遛遛。 想著酒還真聞到了一股酒味, 只見白花花的膀子搭在了我肩上, 兩個一二年級的白人男孩過來和我搭訕, 問我喜歡什麼音樂, 住在哪兒。 他們滿嘴酒氣, 我很好奇地問酒從哪兒弄的, 倆人瞄了一眼手上的雪碧罐, 得意地笑了。 原來他們把酒裝在空的雪碧罐子裡躲過了校警的檢查。 這場活動一般都不會那麼簡單地就曲終人散, 還有不少 “夜晚的故事” 上演。 男孩們會在傍晚時分頭主動出擊, 尋找故事的女主角。 可惜我身旁的孩子們看走了眼, 碰上我這個已婚、 無趣、 嘮嘮叨叨的“老大姐”, 沒一會兒就晃悠到別處去找樂子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Ms。 “新港大全”(2)
耶魯建築古老的牆壁因吸收了一代代耶魯人的氣息而顯得厚重。 瘋狂過後, 溫馨的場面還原了精英們本該有的貴族氣質, 赤膊上陣的搖滾青年也溫潤了起來。 秋天的午後, 陽光格外的耀眼, 熱鬧的笑聲、 討論聲、 歌聲和著不遠處Harkness Tower的鐘聲在校園的角落裡沸騰。 烤麵包的味道和蘋果的清香從人群裡竄出來, 大家正在慶祝秋天的收穫。 這是一年一度的“收穫節”, 免費向學生奉送這個季節自然賜予我們的禮物: 熟透的蘋果、 熱騰騰的蘋果汁、 麵包……充滿溫情的磁場輻射著整個校園。 新英格蘭地區最有特色的採蘋果也是這個季節的亮點, 各個學院都會組織大家去耶魯附近的果園, 進去一邊摘一邊吃, 吃夠了再採些回去。 研究生院也組織這樣的活動, 不少人拖家帶口, 讓遠在外地、 甚至身處異國的人一下子都有了家的感覺。 耶魯是高貴的, 但並不冷漠。 在活動中總是讓你不經意地感到其實自己和周圍的人、 周圍的自然可以融洽地相處。
多元文化更是耶魯活動的一大特色。 一份校方的資料表 (fact sheet) 很直觀地反映了耶魯學生群體的多元化。 本科生中有9%的國際學生, 碩士中為25%, 而博士中高達31%, 就美國本土學生而言, 他們的種族也不單一。 這樣一個文化背景多樣的群體在相對集中的空間裡, 能碰撞出許多火花。 偶爾也會有不協調, 但主色調是豐富的、 融洽的。 本科生各自的學院裡活動也不少, “土耳其文化節”、 “區域藝術展”、 “民族服裝表演” ……本族裔的學生通常會擔當宣傳自己文化的任務。 此外, 外國學生的 “孃家” ——耶魯國際學生學者中心——更是多元文化的集中地。 那是個可愛的地方, 它不僅關心耶魯的學生學者, 還關心他們的家人甚至朋友。 這個機構一部分功能和中國大學的外事處類似, 幫助學生處理護照簽證等各類事宜, 但它卻沒有辦事機構的麻木冷漠。 相反, 中心裡的工作人員是整個學校裡對外國人最熱情友好的, 並且是最善於溝通的。 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所以和不同的人溝通、 搞活動都各有所長。 我每天上完課回家的時候都經過此中心, 總能透過玻璃看見一群群不同種族的人一起討論、 學習。 他們組織的活動主題多樣: 幫助外國學生儘快適應美國學習生活的, 關於美國文化的, 如何學習英語的, 介紹各種文化風俗的……我覺得這些活動的重點並不在於如何精心策劃, 只要有主題和一個善於調節氣氛的引導者, 然後就能很隨意、 放鬆地讓大家貢獻想法, 活動的收穫往往會出乎意料。
隨意, 是耶魯活動的另一大特色。 我第一次參加中心主任和研究生活動負責人的會議, 被幾個在場上爬來爬去、 還時不時咿呀兩聲的小孩嚇壞了。 大人的討論常被孩子的吵鬧打斷, 這種情況孩子的父母怎麼一點都不尷尬?怎麼不請那兩個家長把孩子帶出去?主任還時不時地跟孩子逗趣, 說:“湯馬斯先生 (那個2歲的小男孩), 你發表意見的時候怎麼把腳舉起來了?” (他躺在地上踢來踢去)
每個美國節日, 中心都會組織活動和大家一起慶祝, 當天的討論也是關於這個節日的背景和歷史。 每年還有一箇中心特有的節日, 它屬於世界文化的節日——World cultural festival。 這是中心每年準備時間最長、 最大型的活動。 每個國家的志願者那天都會在老校園裡擺攤, “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