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整個《雙瞳》的製作,你就知道它不是臺灣本地的,它綜合了一些香港的攝影、技術等等,結果不行。那這個投資不行以後,你知道生意上這條路就斷了。
白巖松:馬上就終止了?
侯孝賢:對,所以其實有幾次這樣的經驗,其實都是聯合投資的,所謂聯合投資其實顯示出了工作班底的問題,這裡顯現出臺灣電影工業中,在製作技術人員方面已經嚴重地失血。
白巖松:支撐不起來這樣有可能的東西了。
未來的華人電影中心在大陸
白巖松:侯導,可能很多人在心裡在問您這樣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局面,而且似乎短期內看不到臺灣電影業有立即改變的可能,您這樣作為臺灣電影業中流砥柱一樣的導演,心情是什麼樣的?
侯孝賢:這裡面牽扯到整個臺灣的現實狀況,臺灣現實狀況就是沒有片商投資,以前片商跟製片業之間本來就有很大的矛盾,因為在分配上不均勻,所以臺灣製片業一直不是很強大,但以前因為有“中央”電影公司,每年差不多有七八部片子,其他的公司也就會跟著,所以還有個量,有一定的聲勢。最多的時候,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一有年300多部片子。但後來慢慢往下滑,因為臺灣的片商純粹是片商,不過這點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什麼片子好賣,他們就希望你趕快再拍一個那樣的片子,這其實等於在消耗資源。在七八年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香港片在臺灣非常賣座,臺灣的片商就全部往香港投資。但以後差不多沒人再看香港片了,而香港片以前最大的市場是臺灣,所以香港片一下子垮了。還有一個現實,現在我們眼看著華語電影開始起來,這明顯就是在中國大陸,我很早很早以前就講過,以後的華語電影中心一定是在大陸沿海和上海兩地。這些年電視開始蓬勃起來,這促使新的複合式的潮流開始興起,這以後電影也慢慢開始起來了。
侯孝賢:重拾臺灣電影的最好時光(3)
華人電影的希望在武俠片
侯孝賢:我一直在思考一個似乎很簡單的問題。很多地區,包括華人電影圈中臺灣電影、日本電影、歐洲電影,如何在好萊塢電影籠罩之下儲存自己呢?這個時候就要有動作,因為臺灣向美國開放,一年好像進20部好萊塢電影,那麼臺灣本土電影能夠撐到什麼時候呢?這中間你要怎麼做?而做的重點是什麼?華人能不能拍出好萊塢沒有辦法取代的電影?有沒有隻有華人能拍的主流電影?比如中國人的武俠片外國人是沒辦法拍的,只有華人能拍。其實在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怎麼樣可以讓華人電影穩定地發展下去?這需要培養什麼?現在和以前根本不一樣,現在的電影與電腦特效有很大的關係,電腦特效這塊是一定要的!還有要從老型別華人電影中要衍生出新型別。香港是整個華人地區中模仿好萊塢最快的,但是在文化層面上,香港畢竟是華人圈中一個“因子”,所以與好萊塢有一個區別。我觀察到香港電影在大陸的成功機會不是那麼大,其實他們try了非常多年。而臺灣電影已經沒落了,沒落了以後,其實我們臺灣電影人在想如何才能找出新的型別,並且能夠拍出來,能夠對整個華人電影產生影響!所有電影人要有一個新的眼光跟角度。同時製作人員基礎的培養也非常重要,正規的電影工業是需要這些因素的。主流電影基本上是“明星制”,我們小時候對看的電影印象深刻,會追著明星跑,而明星是跟大眾接觸的,而且電影的內容、體裁、型別跟現實生活並不會有很大的距離。假使這10年我們華人電影沒有在主流電影圈子確立堅固地位的話,我感覺就會比較悽慘。因為你會被好萊塢……他們太大了。
白巖松:被他們覆蓋?
侯孝賢:對,因為好萊塢不是好萊塢的,它是世界的電影。
拍電影已經成為我的人生
白巖松:從您個人的角度來說,其實現在整個市場也並不是特別好,您拍電影現在是為什麼?生存?愛好?一種內在的好奇?還有做電影的職業感,什麼在推著您走?
侯孝賢:這個就比較難說了。我有的時候說話聽起來像唱高調,其實也不是。你一個人做了這一行,你慢慢懂得了這個“工匠技藝”,瞭解了這門技藝的一部分,但這技藝的背後其實是生活。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會幹這一行?我小時候喜歡看小說,武俠小說開始,傳統的演義小說,什麼小說我都看,一直看到現在沒有停。原因是什麼?這讓我越來越瞭解這個世界,越來越瞭解人,瞭解我要表達什麼。但是電影畢竟是一個非常昂貴的藝術,電影表達非常昂貴,所以它很難。我沒有辦法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