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寒飲冷,飲邪留伏,脾陽受伐,母病及子;或因久咳致喘,遷延反覆,肺金受傷,不能布津,陽虛不運,飲邪留伏,支撐胸膈,上逆迫肺。此證多反覆發作,在感寒觸發之時,以邪實為主,緩解期以正虛為主。
1。寒飲伏肺證
症狀:咳逆喘滿,不得平臥,咯吐白沫痰涎,清稀量多,經久難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者伴面浮跗腫,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發,形寒發熱,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體振振瞤動,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緊。
證機概要:寒飲伏肺,遇寒引動,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化飲。
代表方:小青龍湯加減。本方有溫裡發表之功,用於支飲遇寒觸發,表寒裡飲之證。
常用藥:麻黃、桂枝、乾薑、細辛溫肺、散寒、化飲;半夏、厚朴、蘇子、杏仁、甘草理氣化痰;五味子收斂肺氣。
飲邪壅實,咳逆喘急,胸痛煩悶者,加甘遂、大戟峻逐水飲,以緩其急。無寒熱、身痛等表證,動則喘甚,易汗出,為肺氣已虛,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湯。若飲多寒少,外無表證,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滿氣逆者,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加白芥子、萊菔子以瀉肺祛飲。久病邪實正已虛,飲鬱化熱,喘滿胸悶,心下痞堅,煩渴,面色黧黑,苔黃而膩,脈沉緊,或經吐下而不愈者,當行水散結,補虛清熱,用木防己湯加減。水邪結實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導水破結。若痰飲久鬱,釀生痰熱,損傷肺陰,喘咳咳痰,稠厚而黃,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滑數,用麥門冬湯加瓜蔞、川貝母、木防己、海蛤粉、黃芩養肺生津,清化痰熱。
2。脾腎陽虛證
症狀:喘促動則為甚,心悸,氣短,或伴咳嗽氣怯,痰多,食少,胸悶,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臍下動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腫,或吐涎沫而頭目昏眩,舌體胖大,質淡,苔白潤或膩,脈沉細而滑。
證機概要:支飲日久,脾腎陽虛,飲凌心肺。
治法:溫脾補腎,以化水飲。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加減。二方均能溫陽化飲,但前方補腎,後方溫脾,主治各異,二方合用,溫補脾腎,以化水飲,用於喘促,氣短,胸悶,怯寒肢冷,心悸氣短者。
常用藥:桂枝、附子溫陽化飲;黃芪、山藥、白朮、炙甘草補氣健脾;蘇子、乾薑、款冬花化飲降逆;鐘乳石、沉香、補骨脂、山萸肉補腎納氣;澤瀉、茯苓利水化飲。
痰涎壅盛,食少痰多者,可加半夏、陳皮化痰和中;水溼偏盛,足腫,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者,可加薏苡仁、豬苓、澤蘭利水除溼;津血同源,痰瘀互生,久病多唇舌紫紺,加澤蘭、川牛膝、益母草化瘀行水。臍下悸,吐涎沫,頭目昏眩,是飲邪上犯,虛中夾實之候,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
【預後轉歸】
本病早期及時治療,多能控制病情,預後良好。但若飲邪內伏或久留體內,正氣不復,則其病多纏綿難愈,且易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當、勞欲過度等因素而反覆發作,進而導致病勢逐漸加重。重者可因陽氣衰微,飲邪獨盛,導致亡陽暴脫。《金匱要略》提供了根據脈象判斷預後的範例,認為久病正虛而脈弱,是脈證相符,可治;如脈反實大而數是正衰邪盛,病為重危候;脈弦而數亦為難治之症,因飲為陰邪,脈當弦或沉,如弦而數乃脈證相反之徵。
【預防調護】
凡有痰飲病史者,平時應避免風寒溼冷,注意保暖;飲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之物;戒菸酒;注意勞逸適度,以防誘發。
【臨證備要】
1。扶正與祛邪相宜。痰飲為病,陰盛陽虛者,健脾溫腎為正治之法,發汗、利水、攻逐,乃屬治標權宜,待水飲漸去,仍當溫補脾腎,扶正固本。若痰飲壅盛,其證屬實,可相機採用攻下逐飲、理氣分消等法,以祛其邪。因攻下傷正,因此在攻下之後又當扶脾益氣以固其本。
2。注意病證轉化。痰飲的轉歸,主要表現為脾病及肺、脾病及腎、肺病及腎。若腎虛開闔不利,痰飲也可凌心、射肺、犯脾。另一方面,痰飲多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熱虛實之間的相互轉化。而且飲積可以生痰,痰瘀互結,證情更加纏綿。故應注意對本病的早期治療。
3。關於痰的形質:根據痰的形質不同,可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本節痰飲屬有形之痰的範圍。無形之痰,亦由體內水液不歸正化所致,並以無形的形式反映疾病過程中多種複雜症狀、體徵的內在本質。如痰滯在經所導致的或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