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成武皇帝表現出了自己的寬容和仁慈,將表面功夫做的很好,任由各地賢良出言議政,並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
不過,這一次的風波,也讓成武皇帝陛下真正的成熟了起來,他真正的意識到,所謂民心民意到底若何,這卻是很多君王,難以理解的東西。
頭一次操縱民心民意的感覺,讓皇帝陛下十分高興,而通向他心目中的千秋大業的道路,好像也頭一次如此清晰的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大秦成武八年臘月,大雪飄飛之際,中書終於議決,改科舉之制,復唐時舊觀,榮耀了百多年的進士科,就此成為諸多科考科目中的一科,不再獨享尊榮。
細節之處的改動,在所難免,但總體而言,從大秦成武八年開始,大秦科舉取士,取中的將不再是純粹的舞文弄墨之輩了。
此次鼎革,也被稱之為“成武改制”,也是大秦霸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說起成武鼎革來,都繞不過它。
它確實也掀開了華夏文明一個新的篇章,賦予其再重要的歷史意義,也不為過,雖然,成武改制的餘波,一直貫穿於成武一朝……
成武八年年末,大秦朝堂上下的人們,終於疲憊的準備過上一個年關。
就在此時,好訊息終於來了,大將軍木華黎率大軍征伐西遼,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覆滅西遼,契丹人餘孽,倉皇西逃。
大秦的人們,已經習慣了軍事上的諸多勝利,但在成武八年年末,剛剛經歷了一番驚心動魄的動盪之後,人們憋在心裡的鬱郁之情,終於被這個訊息所點燃,整個大秦,都好像提前過上了年關一般……(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簡字
大秦成武九年正月。
年關的熱乎勁兒還沒散去,大秦朝廷正在醞釀封賞前方將士,西遼雖然遙遠,大軍主力也非大秦將士。
但這畢竟是滅國之功,而附帶的,大秦又多了一個屬國,也就是回鶻汗國。
這樣的功績,封賞乃題中應有之義。
而藉此,也能淡化一下成武八年科舉改制帶來的諸多混亂。
但當大秦長安各個衙門紛紛開衙,署理公務的時候,大秦明遠司收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訊息。
後周攝政王趙氏,廢周帝柴氏,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年號新慶。
實際上,自成武七年開始,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後周將有內亂,攝政王趙氏總覽朝政,安插親信,不遺餘力,居心叵測之處,路人皆知矣。
後周趙氏,終於走到這一步,沒多少人覺得奇怪,後周的政體,本就奇哉怪也,權臣在側,隔有數代,才至於此,這才是讓人比較困惑的地方。
但大秦沒多少準備,因為從成武六年攻周之後,大秦國策已定,罷兵息戈,專注內政,如此已有兩載。
而照現在的情形,這個國策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但此番誘惑力太大了些,有些朝中重臣,即便知道重啟戰端,對大秦來說,並不算太好的選擇,也有些猶疑了起來。
改朝換代,必有亂生,這必定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對大秦更為有利的是,蒙古人佔據遼東。開始連年南下。拖住了河北王李任權。若大秦再次揮兵東進,當年故事,再不會重演了。
這就是天下大勢,變幻的有點太快了。
訊息來到長安,一石激起千層浪,成武皇帝陛下立即招群臣入宮商議。
但沒有誰能像諸葛武侯般,枯坐隆中,便曉天下之勢。更不能像他般,一語而定將來數十年間的風雲變幻。
群臣意見不一,卻都有著道理,越是如此,越是讓皇帝陛下難以下定決心。
這一次,樞密院的幾位主官,也再難保持同進同退的步調。
反對趁機伐周的人以種燧為首,理由很簡單,不管從哪個方面看,河洛大軍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
而張承等人則以為。機會難得,後周京師開封幾乎近在遲尺。只要攻下開封,後周各部軍旅,群龍無首之下,很可能演變成聞風而降的局面,如此一舉而定乾坤,得失之間,哪裡還用猶豫?
他們的這兩種建言,其實也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思。
但朝中大臣們,想的肯定不止如此簡單。
知己知彼的道理,誰都明白。
若想在之後有所作為,還要看後周這次風波鬧的到底有多大。
趙氏篡位,乃逆臣不假,但與史上那些梟雄之輩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