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48部分

人才這個東西,本來也不是幾篇文采飛揚的文章可以決定的……

周仿失望的退下,沒有開口呵責,其實已經算是他這人厚道了,其實在他心裡,眼前這些讀書種子,真的是丟盡了天下讀書人的臉面。

拉出個鄉間老農了,可能都比他們有用的多,人家至少在田畝之事上,能精打細算不是?

就眼前這些人,給他們快田地,沒人幫手的話,十有**都得餓死。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罕見的在周仿腦海中掠過。

已經被考的焦糊的進士們,盡都傻眼,幾個今科的考官,也都面如土色。

朝廷大變在即,風雨欲來的感覺,是如此的清晰。

他們的感覺也確實沒錯,皇帝陛下的不滿,幾乎就掛在了臉上,而皇帝陛下最終的評語,也證實了這一點。

“不知世事,不通庶務,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百姓何辜,將在爾等治下為生?文章做的再好,朕要爾等何用,難道朕之身邊,還少了詞臣不成?”

一語之加,這些讀書人的前程便也毀的分外徹底了。

之後,趙石等人,很快也離開了文瑞殿。

不久,長安滿城風雨。

科舉乃國家論才大典,所有大秦的讀書人,都盯著呢,它也毫無疑問,乃大秦統治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那個支撐點。

要想改之,做再多也不嫌過。

很快,長安之中流言四起,士子們在酒樓茶肆中出沒,文會也多了起來,談論的都是今科大考的前前後後。

群議洶洶之勢漸起,但焦點之處,還在為今科考中之士子鳴不平,還沒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地步。

朝廷對今科士子的處置,也還沒下來。

但風波已在醞釀,世家大族,皆在約束子弟,戰戰兢兢,等待風浪的到來。

這個時候其實還算平靜,但京軍各部,以及長安府衙等,都已嚴陣以待。

七月初九,皇帝陛下下詔中書,命令中書眾臣,議科舉之制。

最先倒黴的不用問了,正是今科幾位考官,官兒不算大,卻首當其衝,以瀆職之罪罷官奪職,貶為庶民。

接著,翰林院受到了申飭,國子監也被牽及,之後就是各級府學縣學的主官,大多受到朝廷斥責,降級的降級,罰俸的罰俸。

也就是說,大秦的學官兒們,差不多都受到了牽連。

到了七月末,對西遼的戰事正在收尾的時候,這場大秦自鼎革以來,最大的一場變革,終於擴散到了大秦各個角落。

此時,這場變革再想收手,已經是完全不可能了。

到了八月間,各地奏疏,如雪片般送入京師,這還要得益於成武七年那場動盪,那些守舊之老臣,紛紛退下去的結果。

不過大秦中樞還是受到了有史以來,最為沉重的壓力。

一些自詡為正統,受益於科舉舊制的各色人等,尤為活躍。

這些年積累下來的不滿,也呈爆發之勢,形勢並不樂觀……

這樣的結果,連皇帝陛下也有些始料未及。

實際上,還是太急了些,雖然經過了數載準備,但此時以周仿等為首的朝廷重臣大多立足未穩,地方上其實也在新舊交替之時。

若再晚上兩年,這場變革會進行的更加順利。

七月末,周仿入長安李府,與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密探多時,隨後,趙石等樞密院,兵部重臣被招入宮。

八月間,朝廷招各地有名望之大儒進京,共商國事。

諭令下到地方的時候,各地雖然大多已經進入冬季,但群情振奮之下,又覺朝廷終於聽到了“民聲”的讀書人,被招之人紛紛啟程入京。

實際上,從古至今,甚至是後世,當權者已經玩弄了無數次這樣的把戲,但是上當的人,還是那麼的多。

當這些滿懷幻想的人們正行走在路上的時候,朝廷的使者紛紛出現在各地布政使,宣撫使,按察使等地方衙門之中。

文書,私信,密詔等等,不一而足。

九月間,長安諸賢畢集,讀書人以為盛事,來往間,已不避於人,大有挾勢以迫朝廷就範之勢。

長安城很熱鬧,但各路屬衙漸呈聯合之勢,軍政大權,皆緊緊握在有心之人手中,各地騷動,在各式各樣的手段之下,逐漸平息了下來。

各個地方的聲音,也在逐步統一。

這個時候,鼎革一派,已然勝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