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茶(圖)
彷彿是一夜之間,肉骨茶便在上海流行起來。不但東南亞特色餐廳在做,很多傳統的中餐廳也賣起了肉骨茶。
肉骨茶是馬來西亞的特色,作為馬來西亞特色美食的肉骨茶其實是華人發明的。很早以前,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山上做苦工,由於食物不足,他們便打野豬果腹。吃的時候,他們把豬肉切成大塊加上香料和中藥煮,慢慢地就形成了今天的肉骨茶。肉骨茶其實並不是茶,只不過,按照傳統的習慣,很多人在吃它的時候配上一杯茶水去油膩,所以有了這樣的稱呼。
在家做肉骨茶很方便,上海就有賣肉骨茶調料。你將調料買回來後,加水、大蒜與肉一塊煮,另外也可以新增一些你喜歡的輔料。如今,肉也不再侷限於豬肉,什麼肉都可以。當然,去飯店吃肉骨茶最省心不過了,有意思的是,在中餐廳,肉骨茶多被列入湯的範疇;而在東南亞餐廳,它多被看作是菜餚或小食。從價格來看,中餐廳似乎賣得貴一些,多在四五十元左右,而且口味也更加本土化一些,除了在湯裡放肉外還會加諸如粉絲、油豆腐之類的東西。而東南亞餐廳多是二三十元一份,口味上常常帶些咖哩味,不過量沒有中餐廳那麼多。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肉骨茶具有去溼、旺血、補氣、潤肺、養顏的功效,倒真是很適合夏末秋初食用呢!
福建:閩山閩水閩菜香(圖)
閩菜的特點是以善於烹製山珍海味著稱,以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為其風味特色,制湯有“一湯十變”之譽。烹調以熘、蒸、炒、炸、煨、燉見長,調味偏甜、酸、淡,善於用糟。“蟶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未到蠶時蠶豆上,遇方休笑命名訛。”足見其海味之豐。
福建菜主要由福州菜、閩南菜和閩西菜三大地方風味構成,而以福州菜最具代表性。
福州自古即是福建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諸種經濟因素,使福州菜較閩南菜和闥西菜有更強的適應性。其主要特點是取料廣泛,善於烹製海鮮;菜品清鮮淡爽,甲味甜酸;烹調中講究調湯,有“無湯不行”之謂。
閩西菜又稱“客家菜”,源於福建西部地區,以長汀為中心。自唐代以來,長汀一直是閩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長汀還被稱為“中國客家菜之鄉”。
天下第一湯佛跳牆(圖)
雖然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國流傳久遠,但真正抱有執著和犧牲精神的信奉者少,臨時抱佛腳、懷僥倖心理的居多。人們甚至還常常拿出家人插科打諢,取笑逗樂。在人們看來,神佛和人一樣有七情有六慾,對凡間常有留戀之意,對人間的美味垂涎三尺。
福建名菜佛跳牆的傳說中就描繪了一個饞嘴和尚的形象。說從前有個廚人,因為做不出花樣翻新的菜餚,受到皇帝的訓斥。皇帝吃夠了山珍海味,廚子實在想不出拿什麼來取悅皇帝的胃口,自嘆路窮,想到自己明日便要被掃地出門,索性將素菜和海鮮等各種菜料一鍋烹,使出渾身解數調製。天無絕人之路。沒想到這鍋菜異香撲鼻,竟引得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爬牆張望。廚人便將這道使自己保住飯碗的菜稱為佛跳牆。佛跳牆的美味竟然使老和尚多年的修行毀於一旦,可見中國人的“修行”還是在美食方面更強大。
關於佛跳牆的傳說有很多,比較起來還是下面的說法更值得相信。清道光年間,有一次,福州官錢局請布政使周蓮到家裡吃飯,席間有一道菜是將雞、鴨、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後,放於紹興酒罈中,煨制而成。吃起來美味異常,使周蓮難以忘懷。回去後,周蓮便命家廚鄭春發試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蓮帶著鄭春發覆到官錢局求教。鄭回去後精心研究,增加了數種水陸之珍,終於製出香味更濃、風味更佳的菜餚。後來鄭春發辭去衙廚職務,在東街口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將此菜以海參、魷魚等18種原料加陳酒、桂皮、茴香等作料,放入陶製瓦罐中煨制,味道鮮美絕倫,前往品嚐者絡繹不絕。一次,幾個秀才慕名到聚春園品嚐此菜,菜上桌後,開啟壇蓋,頓時滿室飄香,秀才們吃過後讚口不絕,並當席賦詩詠之。其中有句雲:“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因詩句生動有說服力,這道原名福壽全的菜就被改稱“佛跳牆”。一百多年來這道菜一直風靡全國,飲譽海外。
佛跳牆這道菜用料比較珍貴,將魚翅、鮑魚、魚唇、海參、魚肚及雞鴨鴿蛋等薈萃一鍋,食物眾多,烹製費時,是一道價格昂貴的菜餚。成菜特點香味濃郁,肉質軟嫩,滋味異常鮮美,回味無窮。其滷汁醇厚,汁濃味鮮,甚至被譽為“天下第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