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部分

以今天眼光來看,這些科幻小說基本只具備歷史價值,能夠流傳下來的極少。這也是同受政治衝擊,當時主流文學能夠坎坷過關,科幻文學卻大起大落的內因。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六章:《科幻世界》傳奇(1)

六章前言

第一節:蟄伏

第二節:市場先鋒

第三節:科幻復興期的其它重要事件

六章前言

潮起潮落、雲捲雲舒,中國科幻經歷了戲劇性的一百年。而在外界人為壓力下不停地飛揚與墜落,更襯托出中國科幻的某種無奈:直到九十年代前,它還沒有真正地紮根下來,所以,隨便一場暴雨足夠打落它的花朵。

從一九八三年開始,中國科幻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蟄伏期。然後,《科幻世界》雜誌作為市場先鋒,拉開了新一次科幻高潮之幕。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科幻出版全面復興。中國科幻終於透過市場這塊田地,立足於中國文化大地上。

第一節:蟄伏

從1983年11月開始“跳水式下挫”,到1993年《科幻世界》雜誌開始贏利,中國科幻出現了十年的潛伏期。與中國科幻的勢微呈鮮明對比,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科幻文學密切相關的是公眾的“科技體驗”有了明顯加強。後面筆者要分析,“科技體驗”是科幻文學的重要欣賞基礎,而中國公眾大量獲得科技體驗,正是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到了九十年代,家用電器早已普及。交通、建築、製造業生產環境等各個方面,都飛快地拉進了與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以三峽大壩、磁懸浮列車為例,最宏偉最先進的科技產物,都已經出現在中華大地上。大量科技產品融入人們的生活,使科技對於中國人來不再是概念和希望,而是現實。

整個九十年代,又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十年“厚積”而終於“薄發”的十年,社會面貌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巨大變化,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創新、個性和想象力。創意類節目、展望未來的節目在各種媒體上逐漸湧現。科幻作家、新華社記者韓松敏感地注意到這個現實:“電腦統計顯示,從1992年到1997年,每年平均僅有25篇新華社通稿提到‘創新精神‘這個詞,最多的是1993年,為33篇。但到了1998年,猛然上升到55篇,而到了1999年,驟增至117篇。”(《想象力宣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對於以“創意”為特色的科幻文學來說,這是極為重要的環境改善。

在文學領域,極左思想得到徹底肅清,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被引進並大量效法,許多創作禁區都被打破。主流文學理論完全成熟起來,並與世界接軌。對於中國科幻文學來說,能夠從主流文學吸取的營養大為增加,促使其徹底擺脫“故事”層次,進入“文學”的境界。

1983年後,“反擊精神汙染”運動很快退出中國當代史,對科幻文學的批判也告中止。但科幻創作隊伍受到重創,除葉永烈曾經於1988年發表過社會科學幻想小說《巴金的夢》以外,原來的主力作家基本都離開了創作第一線。只不過,由於讀者對科幻文學始終有很大的需要,這一蜇伏時期中,以前發表過的本土科幻小說被編選成各種選集,反覆發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家倪匡的通俗科幻作品正是在這個時候進入大陸。由於種種原因,大陸的倪匡作品沒有正版。但就是這些盜版作品,竟成了不少新一代科幻迷的啟蒙讀物。

一些新作者也湧現出來。上海的姜雲生、重慶的舒明武雖然很早就進入科幻創作領域,但在這個潛行期才成為中國科幻的代表作家。舒明武是重慶人,出生於1953年。原為重慶鋼廠職工,八十年代辭職下海,曾經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專業科幻書店。同時,他也堅持科幻創作。舒明武以微型科幻小說為主,成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被稱為“中國的星新一”。他的代表作有《可怕》、《區別》、《使命》、《四維桶》等等。如今,從微型科幻中受到鍛練的舒明武,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策劃人。

姜雲生,1944年出生於杭州。父親生活在臺灣。姜雲生因此與臺灣科幻界建立了密切聯絡,曾於1993年主編過《臺灣科幻小說大全》,由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是溝通海峽兩岸科幻界的主要人物。姜雲生的代表作是短篇科幻小說《長平血》,獲得首屆世界華人科幻獎二等獎。該篇選擇了一個獨特的題材——戰國時期秦趙大戰中,四十萬趙國戰俘在長平被集體坑殺事件。作者以時間旅行為線索,從微觀上描寫這一史實,深入挖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