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主要原因。
最有意思的改革恐怕當數“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這場變革對中國的影響之大,直到今天,我們仍不能忽視它。
但這場改革的主角光緒皇帝是一位沒有權力的改革者。透過分析“百日維新”的失敗,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
同治皇帝在年僅十九歲時病亡,其母慈禧太后怕立了同治帝的兒子當皇帝自己會失去權力,就選中了醇親王四歲的兒子即位,這就是光緒帝。
光緒的父親是慈禧的丈夫咸豐帝的弟弟,因此,光緒就是慈禧的侄子,而光緒的母親又是慈禧的親妹妹,因此,光緒又是慈禧的外甥。光緒即位時年僅四歲,大權完全操於慈禧一人之手。
光緒帝像
慈禧教光緒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叫他畏懼自己,二是讓他學習。慈禧對光緒管教很嚴,企圖把他培養成自己馴服的工具。她讓光緒叫自己“親爸爸”,不讓稱太后,並經常訓斥教導,可謂“教子有方”。
至於學習,光緒卻十分主動,十分好學。他認真完成宮廷規定的學習科目,不僅在上課時間努力學習,就是在假期和課外,他也從不停止,總是手不離卷,口不離經史子集。有時,慈禧讓他去看戲,他表面上答應,但到戲園子遛了一圈之後,就又回去學習了。連慈禧太后都稱讚他“可謂好學”,宮廷內外,交口稱譽。
。。
改革者的結局(3)
在老師翁同龢等人的悉心指導下,光緒於十多歲就精通經史易理,能寫出一手好文章,而且在文章中經常表露出宏圖大志,尤其令他老師等人驚訝的是,他還能時不時地提出一些深刻的見解。由此,翁同龢等人斷定他將來必是一位有為皇帝。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光緒十六歲,按照傳統,光緒“親政”,慈禧太后也作出姿態,“撤簾歸政”。但實際上,朝廷的軍政大權仍把持在慈禧的手裡。
光緒“親政”之時,正是帝國主義列強企康有為像
圖瓜分中國的關鍵時刻。清朝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帝國主義得隴望蜀,勢在徹底滅亡中國。尤其是中日甲午海戰的慘敗,使中國的有識之士徹底看清了中國與世界的局勢,認識到不變法就要亡國的必然趨勢。於是,首先在知識分子中間掀起了一股倡導變法的熱潮。
著名的“公車上書”運動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要求變革社會的一次大舉措。《馬關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極大憤怒,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一千二百多人聯名上書,要求變法、拒和、遷都,是為“公車上書”。這次上書,不僅使清廷的頑固大臣感到震驚,還使妄圖瓜分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看到了中國人的覺醒,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但因清廷等級森嚴,“公車上書”的奏章沒有送到光緒的手裡。康有為等人十分氣憤,在二十多天後,又寫了一篇萬餘言的長篇奏章,經過輾轉反覆,光緒終於看到了這篇奏章,光緒對康有為提出的許多觀點十分讚賞,併發出“上諭”,實行新政改革。當然,這種“上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如果用來罷一個人的官或是殺一個人的頭則可,要想改變積年陳舊的封建官僚體制,實行所謂的新政,那就如清風吹泰山一般無濟於事。
康有為見自己的奏章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又於清德宗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憤然上書。在###年以前,康有為就曾向光緒上書,一直如石沉大海,他想起多次上書的經歷,心中十分憤慨,在此封奏章中,他措辭激烈,指出日本國會及報紙天天討論如何瓜分中國的問題,而中國卻無動於衷,再不變法圖強,中國就亡國有日。但這一奏章又被頑固派大臣壓住不報,光緒沒有看見。後來,奏章傳開,在輿論界引起巨大反響,許多報刊雜誌都加以介紹摘轉,光緒從報紙上看到了這篇奏章。深為感動,馬上就要召見康有為。
恭親王奕慈禧扮觀音像
漫長的男權制封建社會差不多是由一個專權數十年的“女皇”結束的,其中意味,令人難以索解。
訢堅決反對召見康有為,其理由又是引用祖宗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員不得召見。光緒無奈,只得派了翁同龢、李鴻章以及榮祿等人對康有為進行問話,其中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屬於主張變法的一派。他把康有為的答辭如實地報告了光緒,光緒再次為康有為的理論和態度所深深打動。他下令收集康有為的著作文章,認真閱讀,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