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家皇太極一直不同意,否則真有可能提前入關呢。

這不,做了大清都察院參政的明降將張存仁、祖可法,就適時呈獻治國進取大計啦,雄論滔滔一宏文,洋洋灑灑千萬言。皇太極採納了其中屯田廣寧、奪取錦寧之策,目的竟還是想透過佔領錦寧,使明完全處於被動,不得不與他議和,或和而不成更利於再戰!

新形勢下,明廷如何應對至關重要啊。不過,戰前可能雙方都沒有想到,緊接而來的會是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決戰。

開啟攝政多時代

多爾袞是一員驍將,沙場上躍馬橫刀,英勇無比,戰功無數,比那個“千年一帝”強多了,這也是他能得皇太極信任,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因素,但說到文,就有點菜了,遠不如他的八哥皇太極,一介武夫倒不至於,平常二字更合適。

為何?就從他成為大清第三代領導人,步入人生最輝煌階段說開吧。(至於前期如何上位的事,三角戀的事,且聽後面分解。)

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初九,大清歷史上最出色的領袖皇太極病逝。事發突然,也未留下什麼遺詔,皇位爭奪戰隨即拉開帷幕,多爾袞與豪格有得一拼。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主兒,三十有四,長多爾袞三歲,正值壯年,若在中原,肯定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但滿洲人沒有這個傳統,特別是前期。不過他有皇太極名下的嫡系兩黃旗,還有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合計三旗擁戴,牛得很呢。這裡要宣告一點,此旗專指滿洲八旗,至於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當時根本沒有資格參與皇帝選舉。

二人之間的競爭,被後世渲染得激烈紛呈,特別是把多爾袞塑造得雄健有力、冷靜從容、審時度勢、老謀深算,且一心為祖宗社稷著想,為大清安定團結考慮,為下一步入主中原謀劃,十足一個偉大領袖。其實遠非那麼回事。

從皇太極突然病逝,到皇位爭奪戰結束,也就五天時間,真不知道所謂的連橫合縱能複雜到什麼程度。不要把多爾袞們想得太能了,難道皇太極在世時,他們就已經預謀好了?

多爾袞自然想當皇帝,也是奔這個目標去的,他的基本班底兩白旗——自己的正白旗(阿濟格屬於該旗)與多鐸的鑲白旗,同樣強勁有力。不過從整個爭位過程看,雖不能說像他以後入關那樣,純粹摸著石頭過河,但也絕沒有一個高瞻遠矚、周密翔實的規劃,氣魄、雄略、堅毅、果敢等,根本與他沾不上邊。

多、豪二人其實各有千秋。軍事實力: 你有兩旗咱有三旗,你有牛錄六十五咱有六十一,相差不大。人氣指數: 豪格攀高,有皇位決定權的七位親王及郡王,支援豪格的多數,包括舉足輕重的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擁有兩紅旗)及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鑲藍旗主),但並不堅定。個人地位: 多爾袞稱強,皇太極逝世前實際上已是群臣之首,這從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推選皇位繼承人,真正主持人是他便可看出。

多爾袞惟一可能當上皇帝,應是在PK之始。要是他能憑藉自身崇高的地位(這一點相當重要)和實力強勁的兩白旗支援,在多鐸率先提議他為帝之後,快刀斬亂麻,果斷同意,一下把猶豫者拉過來,造成既成事實,說不定還真行。

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在猶豫觀望,結果機遇稍縱即逝。接著,多鐸見他沒答應,也未迂迴支援,竟自我推薦起來,遭到拒絕後,又推薦代善,遭到拒絕。至於阿濟格,不僅未給老弟說一句話,其間還跟著代善退場了!說明什麼?多爾袞事前根本沒在三兄弟之間做一個很好的謀劃,形成合力,共推他當選,否則怎會發生這樣的事?還有一個更大膽的假設,也許多爾袞根本就沒打算要當皇帝,只要能推選一個能讓他掌控的主兒就行了。只是沒有任何歷史記載作支援,也就點到為止吧。

多爾袞的態度,讓他失去了稱帝之機,也給了豪格反擊的機會。隨後,豪格的支持者們表態了,形勢對多爾袞非常不利。敗局已定,除非事後不承認,公開起義,不過以他有點優柔的性格來看,可能嗎?

恰於此時,命運垂青了多爾袞,對手兩招不慎,滿盤皆輸。豪格見多數人支援,以為勝券在握,假意推辭一番,表示一下謙虛,沒想到弄巧成拙,不僅沒有人及時勸進,還給對手以可乘之機,正好推翻了支援他的決定。隨後,他又惱羞成怒,極不冷靜地拂袖而去,關鍵時刻,自動退出了競爭舞臺。如此不成熟的政治人物,實乃多爾袞之大幸也。

從豪格事件可看出,當時更多的人還是騎牆派,並沒有堅定支援哪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