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發生在這裡。不論過去還是現在,芷江都不能算富裕的地方,卻建有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天后宮,即媽祖廟。這是我第一次對媽祖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到香港,在淺水灣,巨大露天媽祖像,面向大海;在銅鑼灣一帶,也有好幾處天后古廟,只是未曾進去參拜過。到澳門遊覽,又去了與珠海相望而建的媽祖閣,規模大,香火旺,更加深了我對媽祖的印象。去年4月出差到福建莆田,禮節性的程式走完之後,第一站就去了位於湄洲島的媽祖祖廟。福建民間信仰,歷來多且昌盛。媽祖即為一例。從莆田的文甲渡口乘輪渡約30分鐘,到湄洲島碼頭,很遠即能看到湄山山頂的媽祖雕像。“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媽祖,原為當地民女,姓林名默,舊時莆田慣於女子名後加稱“娘”,故又稱林默娘,福建莆田縣湄洲嶼人,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五;卒於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111湄山山頂媽祖像 2006年4月22日攝方 媽祖祖廟 2006年4月22日攝媽祖祖廟前聖旨牌坊 2006年4月22日攝初九。13歲時,得一老道指點,授“玄微秘法”,能識諸般要典,自是以素行濟世,乘舟渡海,巡遊於島嶼之間,救助遇險船舶,為黎民治病,教防疫避災之法,多有顯效。常在湄山“燻修”(薰香修煉)學道,鄉人稱為“神姑”。因海難不返,傳說於湄山羽化昇天,鄉人於昇天之處立廟供奉香火,是為祖廟。媽祖,由人逐漸變成神,進而成為一種民間信仰,自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古人出海航行,很難準確預測天氣,一遇颶風等大的風浪襲擊,難以應付,只能祈求海神如“四海龍王”等神靈保佑。傳說中,林默娘羽化昇天後,常變為紅衣女子在出海者遇狂風惡浪時為其導航,保佑直至化險為夷,民間稱“通靈神女”。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派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國,途遇颶風,風浪中,桅杆上發出一道道紅光,風浪頓息,船隊轉危為安。路允迪不知何方神聖顯靈,船上保義郎李振報告說是湄洲媽祖顯靈搭救;李為莆田白塘人,信奉媽祖。路深信不疑,回朝後奏明聖上,詳述“得媽祖神助”的海上奇遇。徽宗即賜“順濟”匾額予媽祖祖廟。媽祖由民間傳入宮廷,並得官府確認、褒獎,自此始。在傳播過程中,媽祖逐漸被塑造成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親可敬的女神。朝代更迭,歷代帝王對媽祖褒封不斷。自南宋初紹熙元年以前稱順濟夫人廟;紹熙元年至南宋末稱順濟聖妃廟;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清初稱天妃宮,亦稱靈慈宮;清康熙後,改稱天后宮,沿用至今。無論民間出海捕魚、貿易,還是官方使者出航,媽祖成了保佑平安、戰勝風浪的精神支柱。鄭和七下西洋,臨行前都要拜祭媽祖,修媽祖廟,把媽祖請到船上供奉。福建長樂南山天妃宮“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對此有詳細記載。“船開到哪裡,媽祖就被帶到哪裡。”在當時的內地,凡有江河湖海之處,幾乎都有媽祖信眾;伴隨著漂洋過海的華僑、使節和商人,媽祖信仰又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信仰延伸到哪裡,媽祖廟就建到哪裡;遍佈各地的媽祖廟,被認為是媽祖祖廟在各地的“割火分靈”,稱分靈廟,方便信眾供奉拜祭。其中,媽祖祖廟建立後,莆田先後建起的平海廟、聖墩廟、楓亭廟、媽祖祖廟外景 2006年4月22日攝白湖廟、賢良港祖祠等分靈廟宇,對媽祖信仰的傳播,起了歷史性的決定作用。據說,全球現有媽祖信眾近2億人,媽祖廟5000餘座。內地清末時統計有媽祖廟1200座,不僅沿海的地區遍佈,遠在內地沿江、沿河、沿湖的地方,如貴州鎮遠,也都建有天后宮。我在湖南芷江看到的天后宮,就是清代福建方 商賈在芷水河邊興建的。內地建築物尚存且有香火的媽祖廟現存約500座。在臺灣,75%的民眾信仰媽祖,有媽祖廟800餘座,信徒1400餘萬人;港澳地區也有媽祖廟57座。另在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亞洲國家,以及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17國,共有媽祖廟135座。湄山山頂的媽祖石雕像,高米,契合湄洲島面積平方公里,由365塊花崗石塑成,寓每寸土地、365天都有媽祖保佑。真正體現祖廟身世和威儀的,一是宋代媽祖金身像,一是元代媽祖石像,歷盡劫波今猶在,無疑蘊涵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神力。湄洲島媽祖廟宇幾經興廢,最近的一次大規模修建和重建,始於1987年,如今已能窺見往昔風采:既有元朝“粉牆丹柱”的輝煌,更有清代“海上龍宮”的雄姿;既有代表歷代皇帝敕封之意、俗稱“聖旨門”的儀門,更有媽祖梳妝樓並昇天遺蹟,大小建築有36處之多。航海技術高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