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革命、非改變國體政體不能自存。改良派辦新政愈糟,革命派的勢力也就愈大。兩派的基本分歧之點在於是否用武力達到改革。如果要用武力革命,那麼就需要民眾——紳士以外的中國人。那時有組織的民眾有兩種——反滿的秘密結社、新式的軍隊。1900年代革命的紳士和這兩種有組織的民眾都取得了聯絡。
這樣我們就轉到1895年以後中國建立新軍的運動,以及新軍和紳士的政治關係。
練新軍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主要的目的在保衛京師。1895年到1900年之間編練成了五個武衛軍,在義和團之戰中損失了四個,只有駐紮在山東的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武衛右軍)得以保全。1901年與1907年之間,中國有兩支新軍:中央政府委派袁世凱編練的北洋軍和張之洞在湖北編練的自強軍。1907年(中央)規定練新軍三十六鎮(師)的計劃,各省才開始練新軍,目的也在維持國內政權的安定。
1905年廢除考試的一個結果是新教育比傳統教育貴。有志有才的年輕人上進的機會和個人的財富發生了更密切的關係。這樣1907年各省練兵給有志有才但家境清寒的青年帶來了上進的機會。於是他們投入新式的陸軍學校,例如陸軍小學、速成學校之類。有一些到了日本在軍事學校求學。前者以李宗仁為代表,後者以蔣X介X石為代表。軍隊為紳士的子弟開闢了一個就業上進的機會,可以用魯迅為例子。
不久,在中國的新軍中有了兩種軍官:行伍出身的甚至連字也不認得的軍官,軍官學校訓練出來的軍官。一般說來,在北洋軍系統之中,留日的軍官比較少,留日而升為師長旅長的更少。在各省的新軍之中,留日的和留日軍官訓練出來的學生比較多。這些留日的中國軍官,在日本時比較中日兩國的得失,又和在日本亡命的中國X革命黨人接觸。那時在東京的同盟會員之中,學者和軍人是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
新軍軍官究竟有多少是知識分子,很難估計。以湖北的新軍為例,1905年加入新軍的人,九十六人之中有二十個廩生、二十四個秀才。第三十二標(團)之中有二十到三十個有知識的軍官。這些有知識的軍人,尤其是在日本受過訓練的軍人,一方面能比較中日兩國的得失,一方面受過革命派的宣傳,他們多半認為非革命不足以救中國。
練新軍是為了安定清室的政權,練新軍的結果是南方各省的新軍反而成為革命的基本力量。歷史上常有這樣的諷刺。
革命的知識分子也對秘密結社的民眾進行了聯絡和宣傳的工作,最顯著的是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這是由哥老會領導的反滿的革命。他們的宣言中雖然提出了建立民國的政綱,但是中國秘密結社的組織和作風卻蘊含著頑強的傳統的勢力。不只是萍瀏醴起義,孫中山依靠洪門(三合會)領導的好幾次“邊境革命”都沒有發展成全國性的運動。這似乎證明了各個秘密結社團結行動之困難,也證明他們發動群眾的能力有限。
但這並不是說秘密會社反滿的情緒、要求社會正義的情緒對清室的覆亡沒有貢獻。正相反,他們在好些省份之中,例如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等,對摧毀清室的紳士政權有過很大的作用。四川紳士領導的保路運動變成群眾性的保路軍,廣東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民軍,就是很好的例子。
總結說來,1900年代中國的紳士集團分化了,有的與工商階級結合,要求民主立憲的現代化;有的加入了軍隊,與軍人群眾結合,要求共和;有的與秘密結社聯絡來TF清室;大部分都繼續擁護清室,儲存了紳士的政權,企圖安定社會局面。
在有組織的群眾之中,軍人反滿,要求建立共和國體和政體;秘密結社反滿,但沒有顯明的建設性的政綱。
中國社會各階級都呈現出離心的傾向,在這個傾向之中,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就結束了。
第二章政治的離心力(1912—1913):各省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關係,因為辛亥革命而起了重大的變化。
辛亥革命以前,中央政府是從州縣、省到北京,一個統一的行政系統的最高點。一切情報、建議都集中於北京,一切命令由北京轉達到省和州縣。凡是政策的決定、官吏的任免,由北京考慮、決定、批准。附屬於這一個龐大的行政系統還有全國的軍事系統、財政系統、司法系統、訊息傳達的系統,都同時以中央政府為最高點。
中央政府也是禮教、儒家政治、文化傳統的中心。聖明的天子,居於天人之際,主持國家最隆重的祭典,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