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所幼兒園,開設英語課,是德國修女彭姆姆創辦的。她是佩蘭的一位小學老師,剛從菲律賓來到臺灣。他們只好捨近求遠,準備把年僅三歲的鳴兒送去。因為學校不辦全託,不能寄宿託養。無奈之下,他們只好耐心地在教友中求助。終於找到一位好心的魏太太。她答應照管鳴兒,可以住在她家裡。魏家還有一個5歲的女兒作伴,這樣鳴兒就不會感到孤單。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移民巴西(13)

鳴兒很小就善解人意,有自理能力。可是三歲的幼童,確實太小了,只是個初懂吃喝拉撒的孩子,怎能離開爸媽呢?他們生怕孩子哭鬧不已,一直到女兒與魏姐的孩子玩起來了,才擦著眼淚悄悄離開。在回來的路上,夫婦兩人無言以對,心裡難以平靜,像十五隻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其後兩人吃飯無味,入夜難眠,不時發生幻覺。一會兒,像聽到鳴兒哭泣;一會兒,彷彿看到她在尋找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哪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每當午夜夢醒,總是想念女兒,輾轉反側,放心不下。熬過了幾天以後,聽說女兒習慣了,對環境已經適應,與魏姐姐越來越親密,他倆的心情才逐漸平靜下來。

不少好心的摯友,說他們太狠心了,自討苦吃。可是,好友們哪裡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早學習能增加智慧,期盼著鳴兒自幼學好外語,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個有用人才,將來為人類謀幸福。教育應該從兒時開始呀!應該選擇最好的學校啊!他們說:“為了孩子的成長,苦點、累點都值得,苦累在身上,甜在心裡。”

兩年以後,松山也辦起了這樣的學校。他們才把鳴兒接回家,就近讀書。其他三個孩子也是這樣,三歲入幼兒園,五歲上學。除了上班外,兩人的很多精力和愛心,都傾注在兒女身上。每天把兒女梳洗打扮,乾乾淨淨,及時送到學校。晚上接回家時,一路上有說不完的話,達到充分的交流。問她當天的學習情況,老師是如何教導的?有沒有小朋友欺負她。幾乎每個細節都問到。晚餐後,一定把書包檢查一遍,天天看兒女的作業如何?成績單怎樣?經過努力,兒女的學業成績好得很,令人欣慰。這種天倫之樂,難以言表。

早用的腦殼,智慧就優越。

看一看古今名人,像岳飛、文天祥、馬寅初等,哪一位不是因為早期學習文化,加速了德智的發展呢?

幼童多用腦子,勤于思考,像肌肉一樣,隨著不斷鍛鍊,腦子越用越靈活。正民認為,為了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發揮個人的天賦,不但要注意兒童身體的早期鍛鍊,更要注意對幼兒大腦的激勵,促使腦子早期的智力發育,點燃孩子的生命之光,珍視這段黃金年華。

近年來,促進孩子早期學習的浪潮,在世界上一波接一波地湧現。先是在孩童六歲入學以前,把他送進幼兒園,接著再逐年提前,預幼園一、預幼園二、預幼園三,隨之陸續出現,甚至把幼兒教育提前到兩歲開始。正民表示讚賞,但他所強調的黃金年華,仍是五六歲孩子的學習。

兒時所學,終生不忘,記憶清楚。不像成年人或老年所學,常會模糊不清。每個人想一想自己,所能清晰記憶的,多半是兒時的事情。人人可以回憶到這種事實,這就為早期學習的好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早學對於大腦的激發,增加腦神經蜘蛛網的密度,使腦神經完善地聯結起來。大腦細胞之間連線的每一個變化,代表著一個留待日後新的因子或技能,可以加速兒童智慧的發展。再拿城鄉兒童的差異來說吧,一般認為在鄉下長大的孩子,智商會比城市裡的差。其原因,是由於鄉下孩子上學較晚,智力發展較遲所造成的。正民發現了早學的好處,後來女兒一鳴也為父親的經驗找到了科學的理論根據。

聯合國有關部門,對於兒童發育進行研究,發現人類的智慧與早期學習有關。它和體力一樣,可由兒時早期鍛鍊得來,腦神經可由早學刺激和磨鍊而加強。這個理論的正確性,可以從腦神經發展比較得知,在城市成長的早學兒童,腦神經如蜘蛛網般密佈;而鄉野農村晚學,十四歲兒童的腦神經稀少,甚至連前者的一半密度都比不上。

一些研究人類大腦的專家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中的神經纖維覆蓋了一層保護膜,它由脂肪和蛋白質構成,這種被稱為髓磷脂的膜,有利也有弊,加快了神經訊號在腦中的傳遞速度,同時也限制了產生神經新連線的能力。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加強,記憶能力減弱。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恰當利用幼年的時機,抓早抓好不可放鬆,將很有成效。美國坦普照爾、特拉華、埃文斯維爾三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