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學的研究人員宣佈:對不到1歲的嬰兒仔細研究後,得出結論說,嬰兒在10個月左右,就能聽到和學會簡單的詞彙。阿根廷兒童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恩裡克·吉拉爾東說:“嬰兒與成人、尤其是與母親之間,需要互動和交流,這樣嬰兒才能在語言形成過程中取得進步,尤其是在生命最初的幾年。在咿呀學語階段,互動越多,嬰兒的語言能力越好,發音越準確有力。因此早期的教育,對腦子的刺激是很重要的,最好讓嬰兒一直處於成人、其他兒童的陪伴之下,處於一個存在聲音的環境之中。”聲音的環境對於兒童的語言的形成,將發揮重大的作用。科學家研究過:一位愛說話的母親,能使孩子的智商平均增加6到7個百分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五章 移民巴西(14)

正民認為:孩子的機遇難得,利用幼年的超強記憶力,若能在五六歲時學會母語(漢語),再花四五年工夫學好英語,將可走遍半個世界;若在十六歲前,能學會拉丁語,則可更上一層樓,天南地北,五洲四洋任其遨遊了。幼年時期學習外語,學得既地道又精確,比成年苦學多年還要好些。馬利蘭大學教授德凱澤說:“人一過六歲,毫不費力地學習一種語言(不管是哪種語言)的能力就開始下降了。”

如果相機而動,能再利用這段黃金年華,記憶一些經典文章,每天背熟一篇,在五六個假期內,所背熟的文章總數,將會相當可觀。因為,經典文章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這是數千年來祖先遺留下來的瑰寶,非常可貴。兒時背誦,會終生不忘。年紀越大,體會越深,更能融會貫通,自會引導自己的思路,可以作為待人處事的準則。

作為孩子的父母,想一想,如果不能在孩子的花樣年華,以極大的心力培育他們,反而寵護過分,嚴厲不一,把他們當成小皇帝、小公主般地捧在手心。孩子必將成為溫室的花朵,任性自私,愚昧無知。這樣就算你心甘情願地作牛作馬,沒有怨尤,以後孩子不長進,軟弱無能,你也會十分痛苦。正如古詩所記:“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不少人錯誤地認為:孩子智力的高低是天生的,即由基因決定的。楊正民認為:聰明可由腦子鍛鍊得來。對待子女,不但要早早管,而且在德智體等方面培育上,也要早開始。人人都知道,孩子自幼喜愛運動,能使他身體非常健康。例如雜技團演員、奧運冠軍的培養,都從幼兒時期開始鍛鍊,才能出好成績。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早期學習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練習做事,激勵腦子,加速發育,更有助於智慧和美德的增長。

科研新成果,各國報道多。

近幾年,如何使孩子聰明的研究方興未艾。在修改此文時,筆者發現有趣的報道,摘錄於下。

2007年3月13日《參考訊息》,標題是“早期教育試驗成效顯著”, 轉載哥倫比亞《一週》週刊3月11日報道:卡拉特拉瓦學校進行早期教育試驗,學生在藝術和體育方面,個個出類拔萃,在各種國際數學、文學的比賽中,贏得多塊金牌。這些學生從幼年時,就清楚自己該學什麼,他們為提早進入大學作好準備。

有的11歲被大學化工系錄取,有的14歲在醫學系學習,有的14歲進入國立大學文學系,有的18歲已獲得碩士學位。他們並非神童,只是都很瞭解自己的優勢所在。而且所有人都是在兩歲,便開始讀書識字,三歲學習數學、物理。

神經科學家認為,越早接受教育,效果越好。哥倫比亞早期教育的倡導者,瑪格達萊娜·莫拉萊斯指出:早期教育刺激,能夠增加神經元的連線,因此幼童是學習東西最快的人群。幼童的記憶力和觀察力都很驚人,但問題是孩子注意力不夠長期集中。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大人的鼓勵,這是可以調整的”。“早期學習中伴隨著種種快樂體驗。”

2007年2月21日《參考訊息》轉載《星期日英國泰晤士報》1月21日一期文章“智力能測量嗎?”神經生物學家約翰·羅德等發現了一種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智慧”酶——Src,早學對大腦的激勵,能產生一種智慧酶Src,激發神經通路的建立,而神經通路能幫助儲存和傳輸資訊。天才是如何產生的?此文引用邁克爾·豪教授的話說:人們往往誇大遺傳的作用,他的研究認為勤奮、決心、積極性和專注是重要因素。

2006年11月7日《參考訊息》登載西班牙《世界報》10月23日馬丁·穆哈的文章,題目是《智力遺傳的秘密》。此文介紹了7名諾貝爾獎得主,他們的子女也獲得了同樣的殊榮;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