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膠工廠,工人成群,富甲一方,早已成為億萬富翁,比正民不知富裕多少倍。1970年,楊從研究院畢業,取得醫療工程碩士學位,留校任教,他被聘擔任教授之職。

第五章 移民巴西(12)

獨在異鄉為異客,人到中年倍思親。歷盡千山萬水,嚐遍酸辣苦甜。正民更加想念起老家來,恨不得長上翅膀飛回祖國,投入母親的懷抱。他移民巴西的目的,就是要和家鄉聯絡,能夠有朝一日回家探親,母子相會,儘儘孝心。正民歸心似箭,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實現他回國的夙願。

就在他當教授後的第一個暑假,就準備回國探親。但是,那時回國探親談何容易?當時,巴西沒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巴西還有臺灣“大使館”,只能在臺灣“大使館”辦理簽證,先由臺灣轉赴香港。正民到了香港準備入境,拿著巴西的“護照”、臺灣的“簽證”,在香港補辦進入大陸的手續。那時,大陸“文革”還在進行,中蘇邊境接連發生幾次衝突,其中珍寶島事件最為突出,蘇聯百萬大軍壓境,解放軍進入一級戰備,應付突然襲擊。時局很是緊張,入境受到限制。當時從臺灣過來的人,進入大陸是困難的。探家的要求沒有批准,不能到家,敗興而歸。

他沒有灰心。以後中美關係緩和,美國總統訪華。26屆聯大透過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權,中國在紐約派出常駐代表團。這時,大女兒一鳴已在美國上大學,由她聯絡在美國的中國代表處,提前辦理回國簽證。這一次如願以償,終於回到了離別近三十年的家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隨著歲月的流失,正民已是年近半百,也早已為人之夫,為人之父。母子相見,悲喜交集,剎那間,幾疑身在夢境,他們緊緊相抱,嚎啕大哭,恨不得哭盡別後的傷痛,恨不得呼喚時光的倒流。三十多年來,母親面貌聲調全變了,變得幾乎不能辨認。只有在她偶然一瞥的眼神中,還有以前的影子,使他憶起年幼時,他們相依為命的那段時光……。母親如醉如狂,哭笑無常,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口中不斷喃喃地自語:“我知道今生今世,還有再見你的一天。” 佩蘭也見到了婆母,他們又同去探望佩蘭的母親。

他們和佩蘭的母親相見,又是另一番情景。他們很震驚,大大出乎意料。佩蘭的母親已是神智不清。佩蘭之父多年沒有訊息,這給她第一重刺激。兒子躍華不習慣農村生活,得了神經病,自己跑去找父親,隨後失蹤。兒媳改嫁,佩蘭沒有音訊,這給她第二重刺激。文革時期,遭受到批鬥,這是第三重刺激。接二連三的精神打擊下,身體雖然壯實,但是腦子不清楚,對過去的事情明白,對現實糊塗。她的神經病時輕時重,時迷時醒,總不能痊癒。眼睛又得了白內障,看物不清楚。有時喃喃自語,說話不停,有時沉默不語,見熟人也不認識……。佩蘭見了久別的母親,迎上前去說話。她不聲不響,好像聾子一般。看看佩蘭,不言不語。佩蘭眼淚嘩嘩地流下來……。侄女如錦對她說話倒還好些,她們兩人相依為命地生活多年,彼此還可以溝通。

回到了老家,幾十年的意願實現了,他們感到無比的幸福。老家是什麼呢?老家是童年的故鄉,是生命的起點。它是幾十年來夢裡才能看見的仙景,老家是永遠的眷戀,老家是相思不完的情緣。一旦回到老家,母子之情得到滿足,有說不出的舒坦。

回到巴西,他們又討論起教育子女問題。這個時期,他們討論的內容是:孩子早學的好處,聰明智慧的生理基礎,激勵幼童的經驗。促使孩子聰明的竊門是什麼呢?

21�教子嬰孩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超凡的智慧、健康的身體。可是,這些優良素質,必須兒童親自爭取,付出心血才能獲得,最親近的人也無法代勞。一切全靠孩子自己的努力。那麼,父母和老師如何使孩子聰明呢?

楊正民的子女成材,都讀到兩個博士,每個子女在智力上,都表現那麼傑出。他有什麼樣的特殊方法呢?子女都聰明,他的教子竅門是什麼呢?他是按照母親的教子方法,竅門是“教子嬰孩”,此語出自《增廣賢文》,就是對嬰兒早教育。不但對孩子早管,使他早早形成好習慣;也早教,早啟發思維,增加孩子的智慧。

三歲就全託,離家去上學。

大女兒一鳴三歲時,佩蘭工作,為了使孩子早得到好的教育,佩蘭把松山附近的幼兒園,逐一考量和比較,都不太滿意。佩蘭自幼受天主教的教育,她對教會學校特別有好感。當時臺北市,沒有這類學校。而在新竹市,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