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之前,陸政東準備召開一次研討會,非正式的聽取省內的工業、經濟方面專家教授、以及各民主黨派經濟界別的人士,省內這方面相關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這讓不少人都感到意外,而更讓他們意外的是,會議的形勢很簡潔,既沒有掛橫幅,也未請記者,也沒有平常會議的那些“過門兒”和繁文縟節,而且完全不少走過場。
陸政東的開場白就是:
“從九八年國企改制開始,全省大力推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一大批經濟結構調整專案的實施,扭轉了更新改造投資連續幾年下降的局面,增強了工業企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了產業升級,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特別是形成了一定的後勁。尤為可喜的是,透過推進結構調整,理清了今後一個時期河南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實踐證明這一決策是正確的。
同時,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從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看,全省的工業結構調整隻能說是在起步過程中,工業經濟結構性矛盾還很突出,今後的任務還非常繁重。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全國生產力佈局由東向西梯度推進,貝湖工業經濟現在是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極大的挑戰。
今天與會的都是省裡從事這方面研究工作的或者來自一線的實際管理者、實施者,今天請大家來,只找問題,目的就是把存在問題和調整方向找準。”
與會的專家學者看著提前由省政府辦公廳提前交到他們手裡的材料,這些材料足有幾斤重,據說是省市近兩個月調研拿出來的,再看看出席這樣研討會的陣容,省委副書記、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省長陸政東,還有兩位工業、經濟方面的副省長,以及省市相關的部門。
一個研討會能夠有這樣的規格,這也讓人有些驚訝。
而對於參加與會的省裡以及下面地市區縣的幹部來講,陸政東提出的要求同樣讓他們既感到新鮮,也感到壓力極大,凡是材料上已經已經有的東西,就不用再重複,要講就要講新的問題,這讓他們不得不進一步思考存在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東西,這對於習慣了秘書寫好發言,照本宣科一番的他們來講,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事實上,如果說之前陸政東到各地的考察調研是對很多經濟方面官員的一個初試,而這一次就是更深入的觀察,讓這些人脫離秘書的妙筆生花,讓他們自行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能判斷這些幹部肚子裡到底有多少實實在在的貨
陸政東和兩位副省長並沒有按照慣常在會議開始露個面之後就離開,而是一座到底,邊聽邊記,不時插話,陸政東的詢問非常具體:省內那些行業是供過於求,產能過剩,一個行業全省的生產能力,小到省內企業主要市場在什麼地方,在市場上佔多大比重,為什麼有的行業的新興產業比例過低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研討會整整持續了一天,很多問題,甚至是敏感的問題都擺在桌面上進行了透徹的分析。
陸政東也發表了他的看法,推進工業結構調整,要立足於貝湖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主導的方面是要拉長產業鏈條,與此同時要注意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和克服薄弱環節。
主要有兩個方面要加大力度:一是提升基礎原材料等級,二是促進裝備國產化。
基礎原材料是貝湖的優勢,但產品檔次和質量比較低,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技術含量,實現產業升級。
以企業為主體,以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提高工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全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要切實抓好一批加工鏈條長、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和經濟帶動能力強的標誌性專案的實施,各級各有關方面都要給予大力支援,為其順利推進創造條件;要加強專案管理,加快建設步伐,爭取早投產、早見效。
同時,要重視中小專案的建設,只要符合工業結構調整方向、技術含量高和實施條件具備的專案,都要給予應有的支援。對於一些好的外來專案和合作專案,工業結構調整資金也可以給予扶持。在推進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堅決防止不合理的重複建設,避免走盲目擴大規模的老路,真正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競爭力高的產業上。
特別是食品工業,在這方面更是需要挖掘潛力,作為一個農業大省,食品工業和其他省份相比顯得差距很大,這樣的現狀必須要扭轉,要培養一批龍頭企業和龍頭產品,讓貝湖的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推進工業結構調整要與東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