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但拒絕增援寧武的命令,反而向農民軍投降,大同不戰而下。三月初六農民軍進至陽和,副總兵姜瑄投降。三月十三日農民軍進至宣府,巡撫朱之馮、總兵王承胤投降,宣府不戰而下。

情況就好比摧枯拉朽,秋風掃落葉一般。明朝難道就這樣聽任“大數已盡”,無所作為了嗎?朱由檢和他的大臣們當然不甘心,於是籌劃了出征、南遷、勤王的對策。但是,沒有一項是奏效的。

形式主義的“代帝出征”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九,兵部收到李自成派人送來的文書,通告三月初十日大兵抵達北京城下,雙方展開決戰。這顯然是對明朝中央政府權威的挑戰,也是對明朝軍隊戰鬥力的極度蔑視,因此公開告知決戰的時間。留給朝廷備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作為一國之主的朱由檢心急如焚,寢食難安,連續幾天由於憤怒、疲憊而茶飯不思。上朝時,他向大臣們說出了心裡話:“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面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以決一戰,即身死沙場亦所不顧,但死不瞑目。”說罷,痛哭流涕,憤憤然責問大臣們:形勢如此,朝廷外面沒有人力挽狂瀾,朝廷的財政又近於枯竭,怎麼辦呢?你們能為朕分憂嗎?

大臣們一聽皇帝打算親自督師,決一死戰,不敢怠慢,內閣首輔陳演搶先表態,願意代帝出征。朱由檢不假思索地回答,南方人難以勝任,一口回絕。內閣次輔魏藻德、蔣德璟、丘愉、範景文、方岳貢等人,先後請求代帝出征,朱由檢一概不同意。

這時,去年十一月與方岳貢一起進入內閣的李建泰發言了。他說:皇上如此憂憤,臣子怎麼敢不貢獻自己的力量。臣是山西人,瞭解情況,願意用自己的家財作為軍餉,請求帶兵出征。朱由檢本來就有意讓這個山西人帶兵出征,聽到他的表態,大喜過望,再三嘉獎,並且表示,親自在京郊為他餞行,顯示“代帝出征”的威儀。

李建泰何許人也?他是山西曲沃縣人,天啟五年(1625)進士,先後擔任國子監祭酒、吏部右侍郎,崇禎十六年(1643)十一月進入內閣。史書記載,此人“風骨峭拔”、“性情慷慨”,常常與同僚談起家鄉遭到戰火,願意捐獻家財、出征平亂。看來他的挺身而出並非心血來潮,是有思想準備的。皇帝當然求之不得,因為李建泰是山西人,為了捍衛自己的家鄉一定會殊死拼搏,何況此人是當地鉅富,軍餉不必擔心,真是兩全其美。

正月二十六日,“代帝出征”儀式隆重舉行。先是駙馬都尉萬瑋祭告太廟,接著皇帝來到大殿,舉行所謂“遣將禮”,當場手書“代朕親征”四個大字,與象徵權力的節鉞和尚方寶劍,一併賞賜給李建泰。然後,一行人等乘車來到正陽門城樓,皇帝親自主持餞行宴會。一路上都是手持旗幡計程車兵,從午門一直排列到正陽門外,金鼓聲聲,旌旗招展,氣氛相當的熱烈。正陽門城樓上擺了十九桌筵席,正中是皇帝的御席,東面是文臣九桌,西面是武臣九桌,桌面上的酒具是祖傳的禮器,皇帝使用的是鑲嵌寶石的金盃,大臣們使用的是一般的金盃。樂聲響起,皇帝向李建泰敬酒三杯,動情地說:先生此去,如同朕親自出徵,凡事都可以便宜行事。

出征、南遷、勤王,一籌莫展(3)

宴會過後,太監為李建泰戴上紅花,披上紅色斗篷。在一片鼓樂聲中,李建泰離開正陽門城樓,皇帝在城樓上憑欄目送。

如此隆重的出征儀式,寄託了皇帝與朝廷的厚望。那麼,李建泰這個山西漢子真的能夠力挽狂瀾嗎?非也。回過頭來再看這場過於隆重的儀式,簡直是一場頗具諷刺意味的鬧劇。

當時山西的情況十分混亂,用“三晉披靡”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農民軍還沒有到,守軍就逃跑,留下一座座空城,人心惶惶。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李建泰應當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才行,但是他偏偏慢條斯理,藉口古代兵法,每天行軍不超過三十里,實在有負於皇帝的重託。皇帝親自調派給他一千五百名京營士兵,並且配備了兵部主事凌、總兵郭中傑、主管西洋武器的傳教士湯若望,陣容不可謂不強。進士程源趕往真定寺,鼓動李建泰,趕快前往太原,收拾人心。他還向凌出示了平陽、太原守備方略。然而一切都是枉然。李建泰並不想冒著風險前往太原,去收拾人心。

山西早已亂作一團,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平陽府城門大開,官員們紛紛棄城逃跑,已經處於不設防的狀態。今年正月二十三日,農民軍從蒲州抵達平陽,知府張鄰投降。五天以後,平陽陷落的訊息才傳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