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一仗,是一場還沒開戰卻已經幾乎沒有勝算但又不得不打的惡戰。
第二節血濺南京(1)
一
相傳朱元璋建都南京時,初開城門十三座,朱元璋登高視察城垣,發現地處東部的皇宮紫禁城靠近鐘山不利城防,遂下令藉助城外的丘陵地勢再修建一圈外城,在險隘之處砌上一部分城牆,另開城門十八座,因此南京城門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外城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這些城門的名稱作為地名流傳了下來。位於南京東南郊的高橋門,就是“外十八”之一,當年太平天國戰天京、武昌起義後蘇浙聯軍攻南京,高橋門均曾經是激烈的戰場,它是從東南方進入南京的一個門戶。
歷史的時針轉入了1937年的12月。
日軍沿京滬線繼續西進,先頭部隊於12月初抵達句容附近,準備向南京進犯。戰爭的厄運,再度降臨南京城。
高橋門前,空曠的荒野。
疾風勁吹,旗手高擎的軍旗,在風中凜凜作響。頭戴藍綠色鋼盔計程車兵,手持鋼槍,整齊列隊面北而立,場面莊嚴肅穆。剛剛經過惡戰和長途轉移的74軍第305團,正在進行入陣前特殊的宣誓儀式。
從望亭迴歸大部隊,張靈甫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本以為可以暫時先緩一口氣,誰知板凳還沒有坐熱,王耀武就向他下達了新的作戰任務:全團即刻移師南京南郊,接防51師的預備陣地。
在上海連月來的陣地戰和撤退沿途的阻擊戰中,74軍元氣大虧,連排長傷亡甚多,士兵缺員更為嚴重,師團長們都希望部隊能夠停下來,作適當整補之後再戰。為此,軍長俞濟時專程去了一趟南京,請求蔣介石讓74軍像胡宗南的第1軍一樣,能夠北渡長江休整。但是帶回來的指示卻不是北撤,他向大家宣佈了統帥部的最新命令:撤退到南京附近的部隊要留下一部分保衛首都,74軍已經被列入首都保衛戰的序列。這就意味著,部隊必須馬不停蹄連續作戰。
上海戰場的大部隊自11月上旬開始撤離,戰區原計劃在吳福線、錫澄線逐次穩定戰線,如果這些國防線能夠如願發揮預期作用的話,南京的防衛問題尚有時間從長計議。但是,由於南京統帥部的失誤和日軍的行動迅速,從淞滬戰場撤下的數十萬大軍一路失控潰退,逐次抵抗的設想數日內化為烏有,首都的安危,出乎意料地突懸於旦夕之間。這樣,保衛南京的議題就倉促間擺上了議事日程。
11月中下旬,蔣介石的陵園官邸數日燈火通明,各路大員紛紛應招趕來。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蔣介石連續三次召集高階幕僚,緊急磋商對策。白崇禧、何應欽、劉斐等一批高階將領和幕僚均向蔣介石建議,以當前中日兩軍的狀況,南京殊難固守,戰略上不應為與敵爭一城一地的得失而過早投入大部隊消耗決戰,他們主張,在上海作戰損失較大的部隊一律撤往後方整補,僅在南京留少量部隊作象徵性抵抗後主動撤離,以圖儲存實力,貫徹持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起初點頭贊同,對大部隊的撤退也作了指示,但是南京究竟應該守到何種程度,蔣介石仍然舉棋不定。稍後參加會議的唐生智卻力排眾議:“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繫,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 唐生智的高調,戳到了蔣介石的心病,南京畢竟是首都,軍機幕僚可以只著眼於國內的軍事因素,他蔣介石還是不得不考慮棄守南京在國際政治層面的影響。“再研究研究吧。”遲疑不決的蔣介石步出會議室之前,撂下一句未置可否的話。又考慮了一天,在最後一次會議上,蔣介石改變了主意,表態採納唐生智死守南京的主張。委員長的研究結果,令統帥部的將領們面面相覷,會場上出現令人尷尬的沉默,沒人願意臨危受命,主動去接守城這個燙手的帥印,既然唐生智這樣強烈主戰,就讓唐將軍自己去勇擔重任吧蔣介石在陵園官邸召*議討論保衛南京之事,參見劉斐《抗戰初期的南京保衛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南京保衛戰》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7年) 。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節血濺南京(2)
還在張靈甫率部激戰望亭的時候,南京統帥部守衛首都的方針已定,起先討論的象徵性防禦改成了永久性防禦,如此,守城的部隊就需要大大加強。唐生智向蔣介石請纓出任南京守將,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緊接著調兵遣將,原本不在衛戍軍名單上的74軍,就這樣被拉入了保衛首都的序列。留守南京的其他部隊也幾乎都與74軍一樣,在淞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