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製成一種極為精緻的糕點,取名為“蕎酥”。每塊“蕎酥”重8斤,中間刻有一個“壽”字,四周是九龍圍繞,象徵著九龍捧壽。“蕎酥”送到皇宮,朱元璋品嚐之後大加讚揚,並稱其為“南方貴物”,蕎酥從此聲名在外。如今,“蕎酥”經歷代人的研究改進,已經不是8斤1塊,而是1斤8塊了。

“蕎酥”製作方法非常特殊,主料是用細篩篩出的蕎麵、紅糖、雞蛋、菜油、白礬、白鹼、蘇打等;餡料主要是小豆、芝麻、玫瑰糖和瓜條等。製作時,先將紅糖加少量清水煮沸,然後加入菜油,等到再一次煮沸時加入白礬、白鹼、蘇打等混合均勻,最後放入蕎麥麵和雞蛋,拌勻後放到案板上晾一天,直到麵糰完全涼透;在準備餡料時,先將小豆煮熟,打成粉末,加入適量紅糖後繼續煮,等水分將要煮干時加入菜油拌勻;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取一塊麵團,包上餡,放到模具中壓型,然後烘烤而成。

“蕎酥”有扁圓和扁方兩種形狀,入口清香甜脆,由於正面刻有清晰的花紋,顏色金黃,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為“金酥”。

十七、醃酸魚

醃酸魚是居住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的傳統佳餚。每年春節期間,摩梭人會做各種美食犒勞自己,其中就有醃酸魚。在摩梭人心目中,醃酸魚不僅代表年年有餘,還記錄著摩梭人非常久遠的歷史。

根據摩梭人的傳說和部分古籍記載,在距今約1500年前,摩梭人祖先中的一支從甘肅的內陸遷移到瀘沽湖畔居住,並很快學會了織網打魚。他們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將捕到的魚醃製,從而出現了醃酸魚。這種醃製方法經一代代口傳身授,如今已經成為摩梭人待客和贈送親朋的傳統佳餚。。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章 特色小吃(9)

在當地,醃酸魚雖然十里不同風,各家有各家的風味,但都採用高原冷水魚進行醃製。最早的時候,人們都用滬沽湖裡特產的半斤左右的活裂腹魚。裂腹魚是原始的䰾亞科魚類,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生活環境的變化,其排洩生殖孔和臀鰭兩側鱗片像裂開的口子,人們便將其叫作裂腹魚。這種魚肉多刺少,味道非常鮮美。後來,由於裂腹魚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動物,摩梭人就不再用這種魚作醃酸魚了,而是改用湖中的其他魚。

人們在湖中捕魚時,凡撈到半斤重的魚,便小心地放在裝有水的木盆裡養著。回家後,主婦會馬上進行製作,先剖開魚腹,取出魚肚、魚雜,去鱗,用清水洗盡血跡後,再將尾巴還在扭動的魚放進土壇中。每擺放一層魚,就撒上一層由燒酒、糌粑、花椒、食鹽等調合成的佐料。當壇中擺滿後,便封好壇口,將其放在陰涼處發酵。大約10天左右,就可開啟罈子,取出食用。

製作好的醃酸魚酸鹹可口,既能生吃又能熟吃,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十八、琵琶肉

琵琶肉又叫豬膘肉,是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醃臘製品。雲南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人們將豬(造型似琵琶,稱琵琶豬)宰殺後,便趁著隆冬時節氣溫較低時進行醃製,醃製好的成品紅白相映,香氣撲鼻。全豬醃製後能夠儲存2年不變味、不變質,在雲南的醃製品中,其工藝是最為精細的。

美味的琵琶肉

當地怒族人過大年時,三十晚上的餐桌上必須有一道肉色油亮鮮紅、香氣濃郁的醃肉。如果當天有貴客光臨,端到桌子上的琵琶肉可能就不是一塊,而是一頭醃全豬。主人從上面割下的第一塊肉會放在客人面前,請客人品嚐。

在怒族,人們將琵琶肉的醃製方法看成是神仙教的,只是不同的地區故事情節不太一樣。有人說:很久以前,有位美麗善良的仙女來到人間,她非常喜歡怒族人的忠厚善良,便教他們耕地養畜。當人們都學會了之後,她又把醃製肉食的絕活傳給了大家。另一些地方的人們則說:從前,有位經驗豐富的老獵手射得一手好箭,只要上山,從沒有空手而回的時候。他認為自己的好運都是神仙給的,因此經常祭獻山神、獵神。但老獵人也常常遇到難題,就是一次打到的獵物太多,還沒等吃完就壞了。一天晚上,他在睡夢中得到神仙的指點,從而懂得醃製之法,於是做出了能夠存放很長時間的琵琶肉。

在現實生活中,琶琵肉的醃製還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先將豬宰殺,然後刮毛、洗淨,留頭尾,開膛取出內臟,剔除骨頭、板油,去除頭部的軟骨、下頜骨和腦髓,從膝關節處切去後腿,從肘關節處切去前腿。讓全豬晾2小時,再撒上用花椒、胡椒、鹽、草果等調製的調味料,並抹上燒酒,再用調味料和燒酒反覆搓揉豬身,還要用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