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例寫進《中國考古學史》。袁墓位於彰德城西北三十五里東灰營村,當時共發現兩座古墓,除了袁天罡墓,另外一座是明朝趙簡王墓。袁墓在該村後崗嶺最高處,周約五十九尺,墓垣以磚砌成。內為清水一池,池深無底,池水中有鋒利鋼錐。

當地傳言,附近李家坡盜墓者李某將袁墓開啟,盜走了墓內的陪葬物金冠金劍,和20餘件金具。“更有一劍懸於墓頂,有二人因以利刃擊砍劍之強,落水而死,後將屍體撈出,屍身均被利尖穿爛。從此雖人皆知墓中有寶物,然無敢往取者。”不愧為風水大師,為自己死後墓穴的防盜設計獨具匠心。

伏弩、懸箭都可主動出擊,斬殺盜墓乾,還有一種被動利器,即在墓中或通往墓穴的地面上,置放帶刺狀物件,盜墓者踩上後,或傷或死,這在考古現場也有發現。

反盜墓招六:“自來石”堵墓門

孫殿英盜乾隆裕陵時炸開地宮

其實,在“伏弩”發揮作用,自動射殺入侵進墓道者之前,還有一個“攔路虎”,也是反盜墓手段——用自來石頂死墓道。在帝王陵中,反盜設計嚴密,特別是後室(玄宮所在)的防盜更嚴謹。在專供棺槨執行的長長墓道上,從入口到地宮一般至少設有三道石門,多者七道,道道有機關,石門重達數噸至噸數十噸,門固若金湯。最外面一層俗稱“金剛牆”,而金剛牆的位置相當隱蔽,沒有知情者很難找到。

1949年後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寑,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這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座被主動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寑。1956年5月19日,考古人員挖了第一剷土,但直到當年的9月2日,才找到傳說中的、寫有“此石到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才找到了金剛牆。

在金剛牆的石門後面,頂有一根同樣神秘的“自來石”。這塊石頭,其實是一根長方形的石柱,起抵門棍的作用,有“一石當關,萬夫莫開”的奇效。定陵兩扇石門十分沉重,做得高大工整,高3。3米,寬1。7米;頂門的自來石長達1。6米,上面尚存墨跡:“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這是什麼意思?專家至今也未完全弄懂。

棺槨擺定,人員退出,裡面不留一人,這自來石是怎麼將門頂住的?原來,秘密在石門和門軸的設計,兩門的對接邊緣扣槽,門軸上下端打磨成球狀,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打鑿時多留出一個凸起的槽口。關閉石門前,工匠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石質凹槽內,透過一把特殊的工具,“7”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套住自來石。當人員從地宮中全部撤出後,先關起一扉門,工匠拉動拐釘,讓其慢慢前傾,使之與石門上預留槽口對接。石條傾斜後,藉助巨大的重量,會壓迫有門軸的石門轉動。這時候工匠迅速拿開拐釘,石門自動關閉,直至完全合縫。兩端均插在石槽內的自來石便將石門死死頂住,不知竅門的人根本無法開啟。

俗稱拐釘的特殊物件,與鑰匙的功能差不多。這種“開門”辦法,在古代即為入戶偷盜的賊人掌握,從門外可將拴起來的門輕鬆開啟,造陵工匠、考古人員實際上借用了這種行竊技術。

盜墓者開啟第一道石門後,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門。陵墓內一般設有多條迷道,搞不好人就走進了迷宮,出不來。找到第二道石門,也未必就能開啟第三道門,道道石門背後的“機關”也不盡相同。

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兵分幾路。在盜慈禧陵寑時,進入地宮的最後一道石門便攔住了他,一時無法開啟。本來打算用炸藥炸開的,擔心震壞陵內寶物,遂改用笨法子,撞。40名士兵用粗木槓子,硬將石門撞開,方得以進入。調查人員後來在現場調查時發現,頂門的自來石被撞斷成幾截。

反盜篇 機關重重的古代陵墓(7)

另一路士兵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時,更出了奇事,怎麼都打不開玄宮前的石門,頂也頂不開。裕陵內葬有乾隆和孝賢純皇后、哲敏皇貴妃等6人,當年乾隆沉重的棺槨安置到地宮石床上後,為確定風水線,校準龍脈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塊很沉的龍山石。最後一道石成了攔路虎,情急之下,只好將其炸開。石門炸開後,士兵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奇事:其它五個棺槨都在石床上,獨乾隆的“走”了下來,成了“自來石”,將石門死死在頂住,以致士兵無法將門開啟。

迷信的說法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將有賊人要來盜掘裕陵,自己隻身下來頂門。但同樣奇事在1975考古專家清理裕陵地宮時又出現了,乾隆的棺槨又“走”下來頂門了。有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