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部分

在這個150萬人口的小國裡,只有30家電影院,其中近十家還是露天的。可是在1957年卻完成了巴拉圭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林中風暴》,描寫一個森林企業中的罷工事件。雖然有幾個場景拍得很成功,但就整部影片來說,質量不高,而且影片的劇情抄襲了《血的河流》一片的情節。這部影片中只有群眾演員和外景是巴拉圭的,實際上這是一部阿根廷影片,導演與主演均由演員阿爾曼多·博擔任。

巴西

巴西電影在1925年至1935年間曾在藝術上有引人注目的發展。電影企業早在1900年後就以十分分散的方式開始興起。在這個南美洲大陸上幅員最大的國家裡,製片中心散佈各地,不僅在里約熱內盧、聖保羅有製片廠,而且在累西腓、貝洛奧裡藏特、阿雷格里港、巴西利亞,米納斯吉拉斯州和南里奧格朗德州的各城市裡也有製片廠。

弗蘭塞斯科·桑托斯在1913年攝製了第一部重要的長片《巴尼奧斯的犯罪》,把發生在皮洛塔斯城這個大牲畜市場的一樁社會新聞搬上了銀幕。在聖保羅州,富於企業心的弗蘭塞斯科·西拉多爾從1910年起就一連建立了150家影院。拍攝故事片的先驅者有安東尼奧·萊亞爾(曾在1903年左右攝製第一部新聞片)、卡佩拉羅(1916年攝製《瓜拉尼人》)、何塞·梅迪納(1919年攝製《上帝的懲罰》),尤其是那位演員、導演兼製片人的路易斯·德·巴羅斯(1915年攝製《死或生》)。

第一個電影俱樂部於1925年在聖保羅創立,同時在里約熱內盧,佩德羅·利馬在《電影—藝術》雜誌上提出“應該看所有的巴西影片”這句口號。此時出現了一位很有天才的人物,即溫貝託·莫羅。這個熱中於美國電影的自學者是從拍攝一部7.5毫米的西部片《瓦拉達奧火山口》(1926年攝製,由他的親屬演出)開始他的導演生活的。他的一些好友邀他到離貝洛奧裡藏特不遠的卡塔加斯去定居,在那裡,他和攝影師埃德加爾·布拉齊爾合作拍攝了兩部影片:《灰下火》(1928年)和《礦工血》(1929年)。在那些平庸的浮華劇裡,莫羅表現出一種罕有的獨創性和一種強烈的力量,這在他對自然景色與人物內心的敏感上、蒙太奇的手法上和塑造演員的性格上都可以看到。1933年他攝製了他的傑作《兇惡的人》,這部影片可以和電影中那些大膽的嘗試相提並論。

在後期的無聲片中還可以舉出A.小馬格斯攝製的《女奴伊索拉》(1929年攝製),E.J.克里甘的《啟示》(1929年攝製)以及為電影明星卡門·桑托斯攝製的幾部影片,如1925年的《**》,1924年的《為愛而受苦》。

應該把《聖保羅,一個都市的交響樂》一片(1929年攝製)同歐洲的先鋒派聯絡起來,因為克梅尼和盧斯梯格在製作這部影片時深受羅特曼的影響。1930年攝製的《限界》一片也是如此。在該片中,年僅18歲的馬里奧·彼索托就顯露出不同凡響的天資,這部很受愛森斯坦與普多夫金讚賞的影片是由埃德加爾·布拉齊爾攝影、卡門·桑托斯主演的。

有聲片的流行刺激著影片生產,可是每年產量從未超過10部,這是因為好萊塢控制著上映節目的90%的緣故。老導演路易斯·德·巴羅斯拍了幾部影片,溫貝託·莫羅則攝製了《婦女城》(1936年)、《巴西的發現》(1936年)、《我的情史》(1935年由卡門·桑托斯主演)。此外還應該提到那些歷時短暫的成功作品,它們是演員兼作家的梅斯基丁哈導演的《幸福在何處?》(1939年)、尚卡·德·加爾西亞導演的《純潔》(1940年)、O.G.門德斯導演的《女人》(1932年)和奧德瓦爾多·維安導演的有很多優點的《綢娃娃》(1935年)。

但到1935年之後,巴西的製片業又趨衰落,只依照美國人華萊士·唐奈的樣式,拍攝一些專為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提供歌曲的影片,如《哈羅,哈羅,巴西》或是《哈羅,哈羅,狂歡節》(兩片攝於1935—1936年)。主演這類音樂片的明星卡門·米蘭達不久就被好萊塢所僱用,後者的競爭使巴西的影片生產幾乎降到了零。

1941年巴西的影片產量跌到只有一部。路易斯·塞維里亞諾·小裡貝羅壟斷著巴西的電影院與發行網(聖保羅地區則由他和塞拉多爾共同把持)。在大戰期間,他創立“亞特蘭梯德製片公司”,莫阿西爾·費納隆和何塞·卡洛斯·布勒為這家公司攝製了一系列狂歡節的影片。

在先驅者之中,象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