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一位農夫在田野裡看見七個女子,都穿著羽衣。他不知道她們是鳥變的。他悄悄爬過去,拿過其中一個女子脫下來的羽衣,藏了起來。這七個鳥人,在田野裡玩夠了,都先後飛走,只有丟失了羽衣的鳥人留了下來。這個農夫娶了鳥人做妻子。鳥人先後生下了3個女兒。幾年後鳥人向大女兒詢問羽衣的下落,被告知羽毛衣藏在稻穀堆下。於是,鳥人就找來羽衣,穿上它頭也不回地飛走了。①

以下是我從網路摘取的另外幾個“牛郎織女”的神話片段,雷同的多刪除,主要為看差別:

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②,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幸福。這事很快便被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上天。

牛郎上天無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就要追到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

還有一個版本: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女兒,她刺繡出來的衣服就像彩虹一樣美麗,深受玉皇大帝的喜愛;牛郎是個在天庭放牛的小夥子。織女和牛郎在天庭上談戀愛,有情人終成眷屬,玉皇大帝還舉辦了盛大的宴會以慶祝。然而這對男女結婚以後,變得懶散起來,織女不織衣,玉帝沒衣穿,牛郎也不放牛了。玉帝氣壞了, 一怒之下就命令平時兩人各在銀河兩邊工作,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夫妻才可以見面。③

。。

“牛郎織女”的傳說(2)

漢磚畫 牛郎織女

歸結以上的主要元素為:帝王與王后、公主、天上人間、羽衣、鳥、愛情與別離的哀傷、生育、紡織、牛、牛郎、“7”與“3”的數字、河水、洗澡、追趕、盛典、狠毒的母親、仙女、人仙轉變、飛行。記住這些特點,後面我們會一再地與這些“符號”碰面。

有關“毛衣女”的傳說可能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神話。在漢族、納西族、苗族、傣族中都有流傳。日本、朝鮮也有相類似神話。

七夕期間中國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七夕”又稱“乞巧節”。小孩子會被告知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我小時候真的就常期盼著那天在葡萄架下聽到牛郎與織女的什麼奇談。

“七夕”的節日在戰國時期可能就已經有了,據《物原》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關於具體的情節,《荊楚歲時記》說,南北朝時的乞巧方法是“結綵縷穿七孔針”,婦女們來回用絲線穿針,穿得快的就“巧”了。明清以後流行“丟巧針”遊戲。七月七日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曬,水面會產生一層薄膜,把縫衣針投入碗中,若針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

還有一種活動是預言式的:找7位姑娘聚在一起成立一個“乞巧”小組,取苧麻①織成7尺布幅,各剪一尺以遮目觀牛、女雙星,然後據所見景象預知未來姻緣。

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多為閨閣少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進行各項乞巧活動,十分熱鬧。

織女除了管理婦女紡織外,還是主宰瓜果生長的女神。《晉書》《天文志》裡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在七夕食品中有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乾果。河南新鄉一帶則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樣瓜果②,烙七張油烙餅或糖烙餅,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麵條湯供奉織女,以祈求“織女送巧”的願望得到實現。

如此多的“七”,“七崇拜”的痕跡展現無遺。這是否在說明這個故事有更加古老的根源呢?因為中國人在先秦或新石器時代才興盛“七崇拜”。

星空傳奇(1)

“牛郎織女”其實也是天上的兩顆星,讓我們看看天文。

這是一張夏天的星圖,我們熟悉的七星並不是最耀眼的,因為他們不夠大。這裡看到的整個夏天的星空最亮的星辰有6、7顆,而牛郎與織女星就在其中。

每當夏季來臨,頭頂上最能吸引我們的實際上是一個著名的天文現象:“夏季大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