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三角”是由跨越銀河的三顆恆星組成的,它們是:牛郎(Altair)、織女(Vega)與“天津四(Deneb)”。這三顆星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星座,織女屬於“天琴座”(Lyra),牛郎(中國稱其為“河鼓二”)屬於“天鷹座”(Aquila),而“天津四”則屬於“天鵝座”(Cygnus)。“織女星”是全天第5亮星,牛郎星是第12亮星,而“天津四”為全天第19亮星。但在夏季的天空它們三顆就顯得非常突出,亮度名次在這個季節裡肯定大大提前,因為全天星辰有幾千顆。
在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的銀河上,可以看見一個很大的“十”字形的星座,這是天鵝座。中國民間傳說它是搭橋的喜鵲。天鵝座東北端的那顆白色亮星是天鵝座的α星(天津四)。①
視線不要離開銀河,在銀河北端,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仙后座”(或“天后座”)。在“仙后座”與“天鵝座”之間稍偏一點的地方就是“仙王座”。
我認為“牛郎織女”的故事實際上來自“天上”,並且這個故事可能是全球性的。由於“天鵝”的關係,實際上我們在故事經常能讀到與“鳥”有關或者“羽化”的傳奇。
這個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可以讓我們對於特別注重星宿的道教“3崇拜”有了一個充分的警覺。這一聯絡是建立在道教與“西王母”的聯絡之上的。西王母在中國的神話裡一直就住在“天上”。古代指向銀河的這“三星”肯定是人們經常涉及的話題,所以也會作為“三星”赫然出現在地上的道教中。不過作為“三星”的不僅是這一例,比如“獵戶”也以腰帶“三星”著名。
“仙后座”以“M”符號著稱(也有人說那是W,其實都一樣,只是觀察方向不同而已)。“示巴女王”有多個名字,但皆以“M”開頭,其中之一是“Magda”。“M”符號至少3500年前就已經有了。她的王國以星宿崇拜為顯著特徵,是個極其精通天文的國度。一般認為所有目前使用的“星座”標識多來自(歐洲)西方,其真正的根源應該在中東,在紅海流域以及兩河流域,而示巴女王又是中東地區以星宿崇拜著稱的國家。所以非常大的可能這個“M”正是“示巴女王”、我們的“王母娘娘”。不過這些星座名稱的來源往往會有不同的描述版本,也會有重疊或者張冠李戴的時候,或者同一個星座不同地區的人們賦予不同名稱和意義是很正常的。無論英語還是拉丁語的“仙后座”都是“Cassiopeia”,與“M”根本無關。但該星座中最亮的一顆星卻被命名為“Shedir”,會不會是“b”“d”之誤呢?
到一個英文網站翻看西方人的解釋,這個星座確實是紀念一位名叫“Cassiopeia”的王后的,並且她正是一位“薩巴王后”,是衣索比亞人,也就是說,銀河系裡的“仙后”確實可以叫“Queen Sheba”(示巴女王),與我們的“Magda”具有同一頭銜。我懷疑由於“Magda”名氣更大,所以這顆星實際上是因為“M”的形狀而把這個耀眼的王冠給了“示巴女王”,後來沿傳給一位叫“Cassiopeia”的“Queen Sheba”了。因為這個“天上”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丈夫與女兒,所以就讓給了“Cassiopeia”,發生了“二合一”。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測。
另外一個線索是,這個“仙后座”的其中一顆星在中國叫“閣道三”,這說明天上的繁星中還有“閣道一”與“閣道二”,而這個“閣道”實際上有可能是“示巴女王”(Magda)的部分音譯,比如“gda”。
至於中國神話裡王母娘娘“3千年一結果”的神奇“蟠桃”不是別的,它有可能代表了天上經久不變的恆星;“3千年”這個頻繁出現而得以強調的數字恰好是天空上我們肉眼可見並且已經命名的星辰的數字:3000!還有,在莊子的《逍遙遊》裡有“水擊3000裡”,在祆教裡有“3000年”的分割槽,這一系列的統一數字我認為不是偶然而得,“3000”有一個共同的來源,那就是天上的星辰!也就是說,無論身處何方,在最近的幾千年裡,全球共同擁有了一個以3000顆星辰為主的一個知識體系,他們將這一神聖而不可知的體系數目運用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之內:文學的、宗教的,以及神話傳說的。
“仙王座”在天上也沒有“仙后座”那樣耀眼,故事的主角本來就是“天后”嘛。“仙王座”的英語是“Cepheus”,拉丁語拼寫同樣。“Cepheus”是希臘神,但這個“克普斯”卻同時是衣索比亞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