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孝集》·三十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徐積撰。積有《節孝語錄》,已著錄。積受業胡瑗之門,淵源篤實。其事母以純孝稱。立身亦堅苦卓絕。蓋古所謂獨行之士。然其文乃奇譎恣肆,不主故常。故陳振孫《書錄解題》引蘇軾之言,稱其詩文怪而放,如玉川子。今觀其集,往往縱逸自如,不可繩以格律。軾所論者誠然。然其文雖雅俗兼陳,利鈍互見,頗有似於盧仝。而大致醇正,依經立訓,不失為儒者之言,則非仝之所及也。惟其《復河說》一篇,欲求九河故道而穿之。不究地形,不明水勢,未免失於迂僻。
史稱其雙耳聵甚,畫地為字,乃始通語。終日面壁坐,不與人接,而四方事無不周知其詳。殆不然歟!舊本首載《事實》一卷,後附《語錄》一卷。景定甲子淮安州學教授翁蒙正合編刊行。明嘉靖間淮安兵備副使劉祐又因翁本重刊。今《語錄》已別本孤行,不更復載。惟附錄其《事實》一卷,備考核焉。
△《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歐陽修撰。修有《詩本義》,已著錄。案《宋史·藝文志》載修所著文集五十卷、別集二十卷、《六一集》七卷、奏議十八卷、內外製集十一卷、《從諫集》八卷。諸集之中,惟《居士集》為修晚年所自編。其餘皆出後人裒輯。各自流傳,如衢州刻奏議,韶州刻《從諫集》,浙西刻《四六集》之類。又有廬陵本、京師舊本、綿州本、宣和吉本、蘇州本、閩本諸名,分合不一。陳振孫《書錄解題》謂修集遍行海內,而無善本,蓋以是也。此本為周必大所編定。自《居士集》至《書簡集》,凡分十種。前有必大所作序。陳振孫以為益公解相印歸,用諸本編校,刊之家塾。其子綸又以所得歐陽氏傳家本、歐陽棐所編次者,屬益公舊客曾三異校正,益完善無遺恨。然必大原序又稱:“郡人孫謙益、承直郎丁朝佐遍搜舊本,與鄉貢進士曾三異等互相編校,起紹熙辛亥,迄慶元庚辰。”據此,則是書非三異獨校,亦非必大自輯。與振孫所言俱不合。檢書中舊存編校人姓名,有題紹熙三年十月丁朝佐編次,孫謙益校正者;有題紹熙五年十月孫謙益、王伯芻校正者;又有題郡人羅泌校正者。亦無曾三異之名。惟卷末考異中多有云“公家定本作某者”,似即周綸所得之歐陽氏本。疑此書編次義例,本出必大。特意存讓善,故序中不自居其名。而振孫所云綸得歐陽氏本付三異校正者,乃在朝佐等校定之後添入刊行,故序亦未之及歟!其書以諸本參校同異。見於所紀者曰《文纂》、曰《薛齊誼編年慶曆文粹》、曰《熙寧時文》、曰《文海》、曰《文藪》、曰《京本英辭類稿》、曰《緘啟新範》、曰《仕途必用》、曰《京師名賢簡啟》,皆廣為蒐討。一字一句,必加考核。又有兩本重見而刪其復出者,如《濮王典禮奏》之類。有他本所無而旁採附入者,如《詩解》、《統序》之類。
有別本所載而據理不取者,如錢鏐等傳之類。其鑑別亦最為詳允。觀樓鑰《攻媿集》有濮議跋,稱廬陵所刊《文忠集》,列於一百二十卷以後,首尾俱同。
又第四卷《劄子》注云:“是歲十月撰,不曾進呈。”檢勘所云,即指此本。以鑰之博洽,而必引以為據,則其編訂精密,亦概可見矣。
△《歐陽文粹》·二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陳亮編。亮有《三國紀年》,已著錄。是編有亮乾道癸巳後敘,謂錄公文凡一百三十篇。案修著作浩繁,亮所選不及十之一二,似不足盡其所長。然考周必大序,謂《居士集》經公決擇,篇目素定,而參校眾本,迥然不同。如《正統論》、《吉州學記》、《瀧岡阡表》皆是也。今以此本校之,與必大之言正合。
是書卷首有《原正統論》、《明正統論》、《正統論上》、《正統論下》四篇。
《居士集》則但存《正統論》上、下二篇。其《正統論上》乃以《原正統論》“學者疑焉”以上十餘行竄入。而論內其可疑之際有四,其不同之說有三,以下半篇多刪易之。其《正統論下》復取《明正統論》“斯立正統矣”以上數行竄入。
而論內“昔周厲王之亂”以下亦大半刪易之。其他字句異同,不可列舉。皆可以資參考,固不妨與原集並存也。
△《樂全集》·四十卷、《附錄》·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張方平撰。方平字安道,宋城人。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歷官參知政事,卒贈司空。諡文定。事蹟具《宋史》本傳。方平自號樂全居士,因以名集。蓋取《莊子》“樂全之謂得志”語,詳所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