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部分

�亂導絛��毯頭⒄埂�

這是上山下鄉運動史中表彰知青先進人物的最後一次全國性會議,赴會代表人數之多,規格之高,宣傳聲勢之大,都是沒有先例的。但是,不論與會代表們多麼振奮,會議並未如預期的那樣在知識青年中造成很大影響。有些仍在農村的老知青還寫信給《中國青年報》,表示聽到座談會訊息後“思緒萬千,對知青上山下鄉有很多問題想不通”。概括起來,“想不通”的問題主要有:

1�知識青年為什麼要上山下鄉?現在為什麼還要繼續上山下鄉?

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這個“大方向”是指什麼?是指以主人翁的姿態紮根農村,建設農村,同時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還是國家在安排就業能力上有實際困難,需要把城市多餘勞動力轉移到農村?這和廣開就業門路有什麼聯絡?

知識青年還需要繼續上山下鄉,這究竟是廣大知青的要求和老百姓的願望,還是因為經過實踐檢驗,證明知青上山下鄉有繼續的必要?如果說是前者,為什麼絕大多數知青對回城急不可耐?

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有哪些大的作為?對四化有何益?一批批下去又上來的知青究竟得到了什麼鍛鍊?又受到了哪些再教育?

知識青年下鄉擠佔了生產隊田地,農村幹部和廣大社員是真的“熱情歡迎”和“全力支援”知青下鄉嗎?

廠社掛鉤是否受歡迎?

國家每年對上山下鄉知青究竟付出了多大經濟代價?是否收到了應有的效果?

2�高、中級幹部子女上山下鄉的為什麼極少?

在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中,為什麼只有極少數高、中級幹部的子女和親屬?而且有些人在其父母官復原職後立即開溜了。這種現象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各級大小領導幹部是怎樣對待自己子女的下鄉問題的?他們在執行黨的政策上,是否給廣大“群眾家長”們起了帶頭作用?

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否和下放幹部一樣受###?

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和下放農村或幹校的幹部有什麼區別?有人說,幹部是國家的財富,下放他們就是對他們的###。如果說這是###的話,那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同樣也是不情願的。

4�應該怎樣對待那些不執行知青政策的人?

以往的知青工作遭受了莫大的損失,根本原因何在?除了“四人幫”是罪魁以外,還有哪些部門、哪些人應負責?對那些不執行黨的政策的人,應該怎樣對待?

這些知青實際上是以質疑的方式,表明了對上山下鄉運動的否定態度。長期以來,由於這場運動缺乏起碼的透明度,普通百姓不可能從全域性上了解其問題的嚴重程度。但知識青年是這場運動的實踐主體。特別是老知青,在農村多歷年所,除親身體驗外,又耳濡目染了許多,對運動的看法早已不可移易。思想解放的潮流,也有助於他們認識的深入,可以從更開闊的視角和較高的層面上審省這場運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最後的風采(3)

對於這次座談會,有些在鄉知青更加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如鄭州市郊柳林公社和花園口公社知青農場的知青們,告訴來訪的《中國青年報》記者說:雖然中央十分重視這次座談會,破格接見代表,但在知青中反應不強烈,許多人漠不關心。有的知青認為:這次會不過是三十多個知青尖子的事,人家早已是幹部,與俺處境不同,解決不了俺的具體問題,與俺無關。有的人直言不諱地指出:知青工作是四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不滿意,對口單位不滿意,名聲很壞,像一隻洩了氣的破皮球,現在拼命打氣,也蹦不了多高。據記者調查,總共176名知青,沒有一名願意在農村繼續幹下去。

“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這反映了知識青年中的普遍態度。

在談到座談會的結局時,不應忽略的是知青典型們後來的歸宿。從他們的走向,同樣可以看到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雖然“紮根農村不動搖”的誓言仍餘音嫋嫋,他們中的不少人已踏上進城的道路。參加座談會的遼寧代表戈克儉的變化,很能反映知青典型決定順應潮流時的基本心態。

戈克儉是1968年從鞍山市下鄉到海城縣感王公社插隊的知識青年。他身有殘疾,十多年中,多次放棄當工人、上大學的機會,被樹為市、省、全國的先進知青典型,是省裡的勞動模範。在遼寧省廣大青年中頗有影響。“###”以後,他是全省知青典型中繼續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