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改用神臂弓,這弩箭殺傷力甚強,馬兒中了一箭便是斷筋損骨,縱使仍留得性命,也不堪上戰陣了。
高強甚是惋惜,卻也無可奈何,只得命軍中善識馬者從中點選可為種馬者,留為軍馬畜牧之用,其餘四肢能行者或可售於民間作為畜力,那些站立不起的只好殺了,全軍大開馬肉宴,以為犒賞之用。
眾將士興高采烈,正要殺馬,當有種師道率軍回師,見高強這裡亦是大戰一場,方曉得中了遼兵聲東擊西之計,忙率眾將向高強告罪。一戰得勝,高強心情正好,哪裡會怪罪於他?忙上前將种師道以下諸將一一扶起,隨即拉過林沖和樊瑞,將這兩人今日的功勞說了一遍,一個是臨危不亂,逆風而戰能穩住陣腳,且使敵人混亂不堪;一個則是孤軍衝陣,帶箭奮戰,率軍直出敵軍陣後,並且將敵軍主帥挑落馬下,使得敵人大隊兵馬徹底喪失了戰鬥力,這兩人俱是今日頭功一件。
內裡林沖乃是全軍有數的猛將,所部又是精兵,立下大功也還罷了;樊瑞功勞竟與林沖相當,諸將一時俱是且驚且佩,紛紛上前來與樊瑞把手言歡,道賀不迭。待聽說樊瑞今日立功,全因善習風煙之術緣故時,又是驚歎不已,這正是付出總有回報,只是時候未到!
當下种師道向高強說及自己率軍去應敵前後,原來這耶律大石起初還率軍奮戰,和楊志、劉琦所統兵馬一番鏖戰,進退者再三,陳屍兩千亦死戰不退。待得大風一起,耶律大石把臉一抹,撥馬就走,跑的比兔子還快,其部亦是縱馬狂奔,顯然是早有號令,一俟風起便退,全軍上下沒有半點遲疑,戰術動作利落之極!
宋軍不意如此,當時种師道就發覺其中有詐,已命楊志派兩廂輕騎回援中軍,餘眾悉數去追擊耶律大石。哪知堪堪追上時,卻見河上預先架好了一座浮橋,耶律大石率軍渡河之後,一把火將浮橋燒卻,楊志和劉琦追到此間,只能望河興嘆。所幸种師道預先伏兵,命韓世忠所部背嵬軍萬騎從中軍所架浮橋渡河到此,恰好捉著耶律大石的後軍,一陣大殺之下,耶律大石損兵折將,只得五千餘騎遁去。韓世忠自以回援中軍為要,便即率軍回師,只是這一路追逐已經走出去幾十裡遠,歸途中又是逆著大風,道路不易明辨,因此直到此時方才回來,甚喜高強所部戰陣得力,將來犯之敵殺得大敗,否則偏師雖勝,亦難掩中軍之敗了。
待查明西路來犯之敵正是蕭幹所部,高強咬牙切齒,破口大罵,什麼塞外之民素來重義,你這廝嘴上說得光明磊落,翻起臉來比翻書還快,本衙內險些著了你的道兒!人說刀槍無眼,我看倒還是刀槍有眼,砍的就是你等這些背信之人!
高衙內越想越惱,一怒之下幾乎要殺降洩憤,虧得宗澤等人極力勸說,說道軍中殺降最為不祥,方今進軍燕雲,要安定燕的百姓之心,更不可濫殺。高強原也是一時氣憤,其本心並非好殺之人,待怒氣稍歇之後,便即作罷,吩咐劉琦派人將此戰陣亡將士遺骸和中傷將士,並俘虜三千餘人押解回涿州大營。
歇息一晚,大軍復又登程,除了劉琦部下朱仝部損折甚重,留下看守浮橋之外,餘眾悉數登程,半日便行了三十里,待得日過當中時,大軍前面出現一座城池。高強拿出望遠鏡觀瞧,但見此城牆高三丈有餘,樓櫓俱全,濠深隍峻,宛然便是當日所見模樣。
放下望遠鏡,高強大笑三聲,回顧韓世忠道:“世忠,可還記得當日我等奉使北朝,曾經此地?”燕京,我回來了!
第十三卷 燕雲下篇 第五八章
燕京城牆高三丈,牆頂寬丈五,可容五馬並馳,外牆皆以城磚包砌,堅固無比;城周長達三十六里,樓櫓馬面皆具;城濠乃是引桑乾河水,水深濠闊;城開八門,在四面各有兩門,內中有小城,號曰大內,乃是契丹秦晉國王居處。
宋軍中軍抵達城下,自宣撫副使高強以下馳馬觀城,無不嘖嘖讚歎,此城堪稱大河以北第一雄城,大宋四明四鎮皆不及也!只是此時四門緊閉,刁斗不鳴,旗幡不振,遣軍中望風角者如樊瑞等望之,則稱守軍震恐不知所為,當遣使招撫,開示王師奉約收復燕雲之義,促其開城出迎。
攻打燕京這樣的大城,當然不能草率從事,高強腦中最熟悉的關於北京的戰事,自然莫過於近代北京和平解放一役,雖以當日我軍之盛,仍舊是先圍而後和談促降,可見這城下之盟,必須是先兵臨城下,而後遣使約盟的。因此諮議諸將和參議司之後,當即傳令,以史進前軍攻取宛平城,作為大軍歇馬之所,劉琦右軍護中軍及州以來大軍糧道,韓世忠與楊志各統騎兵遊弋燕京四郊,將招諭書榜皆用勁弩射上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