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7部分

高層們坐到了一起。討論的事情自然也不會是那些雞毛蒜皮,而是跟國家經濟密切相關的一些事情。

比如說有人提起了最近工商總局提出的一些政策等,之前國家工商總局突然出臺了一個政策,宣佈國有企業如果要做廣告,其投放金額必須控制在企業銷售收入稅前比例的百分之二。這條禁令據稱是為了防止國有企業亂投廣告,浪費國家財產。

最近這兩年間,中國消費品市場的廣告巨星是東北一家叫哈藥集團的國有藥廠。在去年之前它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型藥廠,其總資產不過一億元,每年的科研開發費用也從沒有超過兩百五十萬元。

可是從去年開始,它突然實施廣告轟炸戰略,去年砸下七億元,今年的頭五個月的廣告預算已經超過了六億元,一舉成為中國第一廣告大戶。哈藥的知名度和銷售額也急劇上升,在它的示範效應下,各地的國有藥廠、電器廠也紛紛打起了廣告戰,央視和各地方媒體的廣告收入大幅度攀升,大家都樂得合不攏嘴巴。

廣告限額令一下,企業頓時亂作一團不說,媒體方面更是怨聲載道。工商局只好再做補充條款,宣佈製藥、食品、日化和家電企業這些最有廣告投放衝動的行業可以把廣告投放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八。

但是就算是百分之八,那也沒有多少錢。依然滿足不了想要透過廣告來獲得療效的製藥商們的野心,也滿足不了其他企業想要快速進入本行業市場的要求。很快,這條限額令就再也沒有人去提了。

比廣告限額更荒唐的政策當然還有,為了防止國有藥店互相競爭搶生意,一些地方的藥監部門專門出臺了一項政策,規定500米範圍內不準開設第二家零售藥店,北京大學又為教授哭笑不得地提問說,政府怎麼保證得了500米以上就是合理佈局?它就是50米內開5家店,是賺是賠自有藥店經營者自己擔受後果,何須要政府勞神呢?

儘管他的設問很有力,不過還是有人提出了反詰,說如果那些國有藥店虧損了,還不是要政府來給它們擦屁股?

這兩個問題,又把延續了二十多年的矛盾扯到了體制上。

藥監部門的這種監管思路看上去很可笑,然而,其內在的邏輯卻十分清晰,那就是要防止壟斷或半壟斷行業內,國有企業之間的互相砍殺,對管制者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競爭的結果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最優的狀態當然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發生在航空業的故事就很有典型性,自九十年代以來,各地建航空公司的熱情大漲,先後冒出來大大小小三十多家國有航空公司,成為全球航空公司數目最多的國家。

這些公司為了搶奪客源。紛紛開展打折競銷,僅僅在一九九八年一年,各大航空公司共讓利了五十多億元,到去年的年初,全行業陷入虧損,民航總局終於忍無可忍,它以競相打折的做法導致鉅額國有資產流失,必須要制止為理由,在去年二月下達禁折令,嚴令各公司一律不得再打折。

此令一出自然是輿論譁然,紛紛指責民航總局置行業利益於消費者之上,靠行政手腕干擾市場競爭。不過,禁折令的成效卻立竿見影,僅半年後,民航總局就宣佈全行業六個月實現扭虧,累計實現盈利二點六億元,同比減虧近五億元,也就是說,靠不打折挽回了七億元的國有資產。

可是,禁折令無法改變航空業已然出現的競爭格局。

沒過多久,各航空公司為了搶生意把明折變成暗折。漸漸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民航總局三令五申卻擋不住商業規律的步伐,到今年前兩個月,全行業又報出二十多億元的虧損。

就在國有航空公司內戰不止的同時,一些民營業主已經悄悄進來了。上海的春秋國旅是一家從事旅遊業務的私人公司,從一九九四年起它就進入了這個行業,飛行員出身的董事長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進入航空包機業務,他依仗自己有旅行團的業務資源,大膽包下一些中小航空公司的飛機,其票價當然大大低於同航線的國有公司。

為了規避禁折政策,他們有意模糊價格,把旅客的導遊費、住宿費和飛機票等費用都打包在一起。主管當局儘管非常的氣惱,卻對他無計可施。後來他承認說,其實他們的內部定價是非常低的,比如上海到廈門的機票價就比火車硬臥票價還要低。

比起因循守舊的航空業,電信業的反壟斷倒是走到了前頭。

正所謂專制帶來效率,壟斷產生效益。其實從一開始,人們就對壟斷行業的暴利現象提出了質疑。最早成為靶子的是跟每戶家庭有關的電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