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是向党進攻的一支毒箭。……

“《新觀察》這篇文章在替什麼人說話,是夠明白的了。《新觀察》是作協領導的文藝性刊物之一,報刊是階級鬥爭的工具。我寫這些文章的用意,就是希望這個武器能夠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而不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這一問題現在從《文匯報》和《新觀察》兩個刊物上看,應當可以明白了。”(《(新觀察)放出的一支毒箭》,一九五七年七月十九日《人民日報》)

他向《文藝報》猛攻——

“我過去歡喜看《文藝報》,現在也還喜歡看《文藝報》,但那‘歡喜’的原因,卻有很大的改變。過去喜歡看,是因為它登載很多理論文章,想從《文藝報》中尋找理論上的問題;最近還喜歡看,是因為想從裡面找到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或聳人聽聞的謾罵,如‘懶蟲們’‘老爺們’‘身價十倍’‘人不如狗’……之類。……”(《讀(文藝報)上的一篇翻案文章》,一九五七年七月六日《人民日報》)

二十六歲的姚文元,比兩年前“反胡風”的時候神氣多了,已成了道道地地的文壇打手。從一九五七年六月十日發表《錄以備考》,到年底,短短半年時間裡,姚文元發表了五十多篇“反右派”文章,差不多三天一篇,從《人民日報》、《人民文學》、《文藝報》到《文匯報》、《解放日報》,姚文元大打出手,成為人所共知的“棍子”!

免受這位“棍子”的棍棒之苦的,唯有其父姚蓬子。當他獲知要開展反右派鬥爭的訊息,連忙告訴父親。幾天之後,有人看�